“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月17日,校团委创新创业部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从区隔到融入:麻风村后代社会融入困境的消解——基于西南山地15个麻风村的研究》的指导老师张剑源教授和作品负责人李顺彩同学进行了采访,带领大家⼀起走进“挑战杯”、了解“挑战杯”。

张剑源老师近年来指导多个本科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9年,张剑源老师被评为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1.张老师,您好,您认为参加“挑战杯”,对于同学们能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和历练?
同学在参加“挑战杯”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训练,包括选题、文献综述撰写、调研、调研报告撰写等。除此之外,撰写项目书、资料检索、调整文章格式、现场答辩等,虽然看起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但实际上,这些工作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同样重要!对于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训练机会。从这几年我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的经历来看,经过整个过程中的系统训练,很多同学在写作方面会有显著地提高。当然,很多同学在完整地参与“挑战杯”以后,能够基本了解如何完整地开展好一项课外学术研究,这对于很多同学之后的学习和深造还是会有帮助。
2.张老师,您好,请问在指导《从区隔到融入:麻风村后代社会融入困境的消解——基于西南山地15个麻风村的研究》过程中,您认为您给予他们团队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老师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项目组的同学做了很多工作,这对于项目研究最终能否成功至关重要。这几年,我发现同学在提炼调研报告主题、安排调研报告的结构等方面还是会遇到一些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会给一些建议。指导老师更多是给一些方向性的建议,让同学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去深化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
3.张老师,您好,作为《从区隔到融入:麻风村后代社会融入困境的消解——基于西南山地15个麻风村的研究》的指导老师,您认为这个团队最为出彩的地方是什么?
整个团队都非常地努力,他们的工作量非常饱满。所以到最终报告形成以后,我其实对整个团队是比较充满信心的。最后他们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参加了课外学术训练,有了一些难得的经历,我认为更具意义。

4.张老师,您好,作为“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能否给想要参加“挑战杯”比赛的同学一些寄语或建议吗?
参加“挑战杯”是一个很好的参加课外学术训练的机会。能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是前提性的。其次,有了问题、有了困惑,就应该行动起来,试着去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只要肯下功夫,一定会有收获。

李顺彩,云南大学法学院2020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主持《从区隔到融入:麻风村后代社会融入的消解——基于西南山地15个麻风村的实证研究》项目获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2019年第十届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特等奖”,获2019年“挑战杯”云南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1.李顺彩同学,选题是“挑战杯”的起点,你是怎么触发灵感想到这个选题的呢?
其实这个选题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张剑源老师最终从我们当时拟定的三四个题目中确定的。之所以关注麻风村这个主题,主要是因为2017年国庆的时候,我跟随学校的公益社团到大理州的一个麻风村做志愿公益活动,其实当时仅仅只是做公益、做志愿者而已。但是经过较为深入的了解,麻风康复者及其后代的种种经历令我十分震惊,麻风康复者及其后代在教育、就业、婚姻等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想着,除了一直做志愿公益外,我们还能不能再为麻风村、为麻风村的后代做点什么?毕竟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我们能不能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我们能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为麻风村的社会融入建言献策?因此我们2018年的时候就选定这个主题开始做“大创”项目,然后2019年时基于“大创”项目开始做“挑战杯”项目。
2.做课题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渡过难关的?
我觉得做课题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比较多的困难。对于我自己来讲,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去答辩,但我自己不够自信,而且普通话讲得不标准,所以在准备答辩的时候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所以当时感觉徘徊在崩溃的边缘,更不自信了。而我们团队成员呢,真的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纠正我发音,每一次都陪着我练习答辩。虽然最后我自己发音还是没有纠正过来,但是我觉得我们在国赛答辩的表现还行。我感觉这将会我毕生难忘的一件事情。
3.你们是一个成功的团队,作为项目负责人,请问你是怎样选择成员的呢,找成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团队的组成主要是和我一起去麻风村做志愿者的同学以及平时和我接触比较多、曾经一起做过项目的同专业同学。我认为团队的凝聚力很重要,大家需要互相支持、鼓励、监督以及批评。我们团队在大家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在讨论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观点不同“吵”得不可开交,我觉得这很重要,这样大家才可以畅所欲言、打开思路,项目也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项目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心,能够做出妥协和牺牲。做整个项目下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占用很多休闲时间甚至学习专业课程、复习重要考试的时间,但是需要每一个团队成员做出取舍,决定了做项目就需要全身心投入,坚持到底,做好每一件小事。我觉得团队多元的组成很重要。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队具有很多优势,不同学科背景的组成、碰撞,更容易“擦出一些火花”。
4.李顺彩同学,请问你参加“挑战杯”比赛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参加“挑战杯”,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参加这样的竞赛对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很大,除了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等的训练和提升之外,我在言语表达、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做PPT和海报等、团队的组织和协作、审美等方面都有很多收获。而且整个比赛的过程,也了解、认识了很多其他优秀的项目、老师和同学,他们对我们予以支持和鼓励,也给我们提出建议,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且虽然项目结束快1年了,但是我们也仍然在为麻风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也继续带动着身边的人关注麻风村后代以及其他需要关心的人群。我觉得整个做志愿公益的过程以及整个参加比赛的过程都是还有意义的,感触、收获非常大。

5.对于正在参加“挑战杯”和准备参加“挑战杯”的同学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觉得“挑战杯”是我们学生学习和展示的一个好平台,我们还是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平台来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如果你正在参加“挑战杯”,我希望你能够坚持做下去,一直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作品,也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成果的实际运用转化,比如将活动落地、将产品投入使用,申请专利,去发表调研报告、论文,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决策咨询报告,去寻求专家大牛的推荐信等,这些都会在比赛中锦上添花,我觉得“挑战杯”这个比赛也还是挺注重将成果转化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如果你准备参加“挑战杯”,我希望你能够尽早开始,确定一个好的选题,认真去钻研,充分准备。最后还是那句话,“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自己,挑战未知!
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听完张剑源老师和李顺彩同学对“挑战杯”的建议与看法之后,同学们是不是还有些意犹未尽呢?更多关于“挑战杯”的信息欢迎大家前来校团委创新创业部咨询,也希望大家积极踊跃参赛。
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