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进来华留学生群体对中华历史、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感知和理解,加强中外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沟通中外的青年使者,2023年暑期,云南大学团委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经验”这一主题,开展“走基层,看变化,六国青年在共探云南发展中读懂中国”社会实践。
校团委组织了我校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越南、伊朗、缅甸、尼泊尔6个国家的12名中外青年共赴建水、元阳、玉溪、新平、建兴等地走访调研,在共探云南发展中读懂中国,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传播者。

实践团合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更是完成了从贫中之贫到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蝶变。随着实践团考察的深入,从慷慨激昂的国歌的诞生,到乡村振兴的幸福路,人民生活愈发美好的历史画卷在中外青年眼前展现。
走进聂耳故居,实践团深入探访聂耳在贫苦与动荡的年代,以音乐为武器,为国而歌的故事,了解《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故事及其深远影响。

参观聂耳故居

来华留学生同学参观聂耳故居陈列展览品
实践团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及乡村振兴示范点为抓手,带领中外大学生前往玉溪市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戛洒镇的新寨村、曼哈社区等,感受当地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扶出的幸福路、易地扶贫搬迁中搬出的幸福生活,让中外大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

实践队在曼哈社区合影

工作人员介绍曼哈社区居民生活情况

观看曼哈社区影像资料

新寨村工作人员介绍村内情况

走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戛洒镇新寨村

参观新寨村冰糖橙基地

参观戛洒镇柑橘基地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者缺一不可,并行不悖。为进一步促进中外留学生共同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搭建文化传播路径,实践团围绕“探寻——传承——感悟——对话”这一主线,通过“追寻一项非遗技艺,探访一处古代建筑,开展一场访谈对话,分享一次心得体会”的方式开展实践调研,让传统文化之美,浸润人心。

团队在陶茶居田记窑紫陶工坊合影
实践团走进建水古城、深入与云南大学文脉相近的学政考棚、双龙桥,挖掘中华文明崇文尚学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了解一个城市历史的沧桑变化与现代化推进下如何焕发新春。

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学政考棚的发展历程

参观双龙桥石碑内容
深入陶茶居田记窑紫陶工坊和工作室,考察学习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生产制作,与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老师展开访谈对话,感知非遗文化底蕴积淀。在平甸乡的花鼓舞传习馆,了解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舞的前世今生。

工坊老师向实践团介绍紫陶的发展历史

工匠在制作紫陶

田静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座谈

田静老师与实践团合影留念

工作人员讲解花腰鼓文化

参观磨皮村花腰鼓
在景、物、人、史四者交融中,实践团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来自缅甸的叶营凯同学表示:“第一次了解到一百零八道工序复杂的制陶技艺,我非常震撼。田老师告诉我们:‘科技越来越发达,手工越来越珍贵’,紫陶虽然看起来不复杂,但真正去了解才能知道,每一件紫陶作品都是经过了很多失败后才能形成的精品。我觉得人生也是如此,经过了很多磨炼后形成的生活肯定是更灿烂的。”

叶营凯同学在工坊参观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省份之一,在长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云南省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处、多种文化共融共生的典范。实践团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区,探寻“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
在新平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元阳箐口民俗村,实践团通过参观主题公园、村史馆等鲜活的案例,不断提升中外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实践的感性认识。

参观哈尼族特色建筑

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

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
新平县老厂乡和建兴乡是云南大学常态化开展社区服务的地点,在这里,团队成员根据路上所见、心中所感,并结合村庄民族文化建设、竹笋产业发展,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同学共同设计各民族少女在竹林下舞蹈、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墙绘,将实践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服务村民、美化村庄的同时,身体力行感受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为建兴乡制作墙绘


为老厂村制作墙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云南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积极做“人与青山两不负”生态共同体的践行者。实践团队前往元阳县的哈尼梯田,走在田间地头,体验梯田文化,实地感知“森林—水系—村庄—梯田”当地独特生态与乡村振兴深度联通、同频共振的发展道路,让中外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走深走实。

参观哈尼梯田全景模型

实践团深入梯田,了解稻渔种养的农业模式

方云娜同学在梯田观察水稻
来自伊朗的方云娜同学表示:“这里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它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在这里度过的时光令我受益匪浅,这次体验必将成为我实践中的一段珍贵回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青年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本次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各位中外大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共同研学,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彼此之间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为新时代民心相通的使者。

中外大学生交流

中外大学生一同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实践队在哈尼梯田合照
“心得感悟”
1 彭泉钦 政府管理学院 2022级 政治学理论专业

从去年的“重走西南联大南迁路”到今年“走基层,看变化”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实践,能够连续两次参加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我深感荣幸。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不仅要读万卷书,更是要行万里路。本次与来华留学生一同深入基层,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共同研讨交流,不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更加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深感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做中华文明交流的建设者和奉献者。
2 赵沁语 地球科学学院 2020级 地质学专业

这个暑假,我和来自越南等国的青年朋友一道前往云南各地,共同探索、体验和成长。元阳梯田,让我们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夏洒镇柑橘基地和新寨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我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虽然社会实践的时间短暂,但有幸与外国同学一起开展社会实践,相互交流、学习、合作,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3 莫华 塔吉克斯坦 来华留学生

我来云南大学读书已经半年了,之前没有离开过昆明,这次暑假刚好机会,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前往了建水、元阳、玉溪、戛洒等地,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历史是有多么丰富,自然有多美丽。我很开心能够了解到这些古老的传统和习俗,也很感谢实践中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耐心、专业、友善让我们感到无比幸运,希望以后能够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4 阮飞龙 越南 来华留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我完全被深深震撼了。经过四天时间的调研工作,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并对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与当地居民和组织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让我开始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减少贫困,共同为改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走过听过见过,方能读懂今日中国。本次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实践主线,聚焦云南波澜壮阔地发展实践,在与现实对话中,不仅加强了我校中外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让中外大学生脚步丈量中国大地,身临其境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精神,读懂中国故事。青年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世界的未来。
未来,云南大学团委将进一步打造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品牌活动,让中外青年共同在实践中体悟中国发展成就,在实践中促进中外青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