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共青团》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专刊推介云南大学“中外青年学子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文章——《云南大学中外青年学子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

今年暑期,云南大学团委组织学校青年学子与来自俄罗斯、贝宁、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留学生组成“本硕博”实践团,围绕“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主题,共赴独龙江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文章生动讲述了云南大学“中外青年学子实践团”在此次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参观展示场馆、走访典型人物、聆听改革故事、体验民族文化、开展系列惠民行动等活动,引领中外青年学子深入了解独龙族发展历程,小切口、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让外国青年行知中国,让中国青年传播好中国声音,拥抱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现将文章分享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好地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独龙江跨越式发展的历程让我深感震撼,我想把这些亲眼见到的故事带回我的国家,分享给更多朋友。”来自非洲贝宁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史蒂芬说。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并接见独龙族群众代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要求。云南大学立即组建了赴独龙江乡研究生支教团,持续接力开展每届一年的扶贫支教。支教团在投身西南边疆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见证了独龙江的“蝶变”。
今年暑期,云南大学国内青年学子与来自俄罗斯、贝宁、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留学生组成“本硕博”实践团,围绕“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主题,共赴独龙江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参观展示场馆、走访典型人物、聆听改革故事、体验民族文化、开展系列惠民活动,深入了解独龙族发展历程,小切口、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让外国青年行知中国,让中国青年传播好中国声音,拥抱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一、循迹历史:独龙江乡今夕巨变——太古秘境实现一跃千年

实践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重要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

实践团在独龙族博物馆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独龙族生产生活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居民们刀耕火种,采集和渔猎占很大比重,木器、石器和铁器并用。”独龙江乡人民政府杨时平老师讲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独龙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独龙族群众,牵挂着祖国边疆——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让独龙族干部群众倍感荣耀、勤劳奋斗。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迎来了第二次跨越,掀开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之页。
实践团见证了今日独龙江乡的繁荣景象——高黎贡山隧道的贯通,终结了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林+菌”“林+畜禽”“林+蜂”等多元化林下经济模式遍地开花;独龙毯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结合后绽放异彩,走向海外市场……交通、网络、教育、医疗条件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

实践团学习了解独龙江产业发展状况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萨基德说:“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中国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同样重视,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一视同仁的,正应了老师给我们讲解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号召,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期望,实践团从政策沿革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接见了独龙族李文仕等干部群众。李文仕出生于1945年,亲身经历了独龙族从隔绝到开放、从贫困到温饱、再到迈入现代文明的历程。
在迪政当村,李文仕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变化太大了,日子太好了,一天一夜都讲不完。”曾经她家住在半山腰上,木屋经常漏雨,依靠山中采集和零星种植的玉米等勉强维持生计。如今,她住在政府建造的房屋里,安全舒适、风雨无忧,并随着公路的开通、产业的发展,可以买到丰富的物品。

实践团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互动交流
二、追寻足迹:薪火相传谱写新篇——跨越发展中的青春力量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翻过高黎贡雪山,进驻独龙江……”伴随着独龙江边境派出所黄埔警官的介绍,一代代边防官兵与独龙族群众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史跃然眼前。
在“半年大雪封山”、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下,边防官兵以“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为誓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独龙江的安宁稳定,用忠诚和奉献浇铸独龙江的发展进步。

实践团学习了解边防官兵和民警英勇事迹

实践团与缅北41号界桩民警交流
在艰辛的发展过程中,有8位戍边烈士为建设独龙江、守护独龙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仅有22岁,最小的年仅19岁。在黄埔警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前往独龙江烈士陵园,对戍边烈士进行深刻悼念,并重温入团誓词。

实践团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力量,在独龙江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马库警民学校旧址,黄埔警官讲道:“在20世纪60年代,边防官兵亲手制作课桌、黑板、粉笔,琅琅书声第一次回荡在独龙江峡谷。”
如今,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年里,云南大学来支教的老师们所带的班级和科目进步很大,获得了州里、县里很多好名次!”校长杨鹏举说。实践团与云南大学研支团独龙江分队的成员们汇合,与当地学校校长、教师们交流访谈,共探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生态农业的转型,从“木刻传信”“结绳记事”到互联网畅通,从人马驿道的艰辛到独龙江公路隧道的穿山越岭,从边防官兵的开拓建设到今日独龙江各行业兴旺发展……在这“蝶变”的历程中,处处是中国青年冲锋在前的坚毅身影。而今,新时代中国青年已稳稳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祖国西南边疆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

实践团与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教师、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三、青春力行:云大青年挺膺担当——推普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实践团前往独龙江乡下辖的6个行政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在独龙江乡孔当村、巴坡村,实践团分别联合独龙江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巴坡村村委会,开展普通话集中教学推广活动。

实践团成员面向独龙族青少年开展推普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根据独龙族青少年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APP、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等进行教学,结合“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实践团成员与独龙族孩子们进行普通话学习互动
在推普活动中,留学生们满怀热情地参与到了普通话学习交流中。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留学生用普通话介绍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哥哥姐姐我们加个微信吧,我还想听你们讲外面的故事!”孩子们纯净的笑容、质朴的话语让实践团成员动容。来自缅甸的黄美玲说:“尽管我们的国籍不同,但普通话使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我都舍不得离开了。”

实践团在开展推普活动时与独龙族青少年合影
在迪政当村、龙元村、献九当村和马库村等地,实践团联合独龙江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将普通话推广与独龙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职业技能知识和法律常识相结合,面向村民、电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妇女老人等群体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实践团成员串巷入户开展普通话推广和惠民活动
在调研期间每日交流分享会上,留学生们踊跃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次调研后,我非常想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中国,让更多人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力量”“我希望可以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调研活动,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深入了解中国,并带动身边人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
这一程,中外青年学子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相互之间结下了深情厚谊,更在实践过程中收集了无数个温暖人心、激励人心的中国故事。独龙江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中外学子们心中那份难以忘怀的中国记忆。
“未来,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将继续携手各国青年同学,让更多人听到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青春动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团队成员史钧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