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素质拓展 · 社会实践 · 正文
云南大学“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乡情民情考察篇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2-27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2025年寒假云南大学团委组织99支师生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开发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地开展“返家乡”乡情民情考察实践活动,在了解家乡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感悟家乡发展变化、了解国情民情,在脚踏实地中加深对家乡的真挚情感,实现从“认知乡土”到“反哺家乡”的转变。

聚焦农村发展,共绘希望蓝图

在滇西南层峦叠翠的乡间小道上,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引智帮扶,乡村蝶变新密码——‘人工智能+乡村师资’精准扶智机制创新”实践队,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深切关怀与革新梦想,踏上了返乡实践的征途。团队成员深入乡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并着手构建“人工智能+乡村师资”的精准扶智机制,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智能分析评估,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改进建议、培训方案与资源推荐。当AI技术的理性光芒照亮山乡课堂,这场教育赋能的深层变革正在重塑乡村教育的生态图谱。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札记中写道:“我们不仅输送技术,更在播种希望——让每间乡村教室都拥有看见未来的眼睛。”

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探索中,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探地启智行动队以“互联网+教育”双线模式,架起知识传递的彩虹桥。这支由青年师生组成的团队跨越多个省市,在嘉陵一中、泉州七中等中学开展教育实践,累计开展10节线下精品课程、打造5节云端地理课,用智慧破除地域屏障。其中,阳璇同学负责的《水循环》课件,凭借其生动的动画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以及严谨的逻辑结构,在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其教案也荣获三等奖。团队成员脚踏实地,以科技赋能教育,让每个地理坐标都能成为启迪智慧的课堂,用青春实践书写教育公平的新注脚。

深研绿色兴农,探索改革新篇

为探索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在新农村背景下绘就的新时代宏伟蓝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考察团队在家乡辽宁大连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围绕“新时代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多产融合”开展了乡村民情考察,用专业视角记录新时代乡村的“绿富美”蜕变。

考察团成员走进致富带头老人劳动模范张秀玉家,深入了解土城子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从一穷二白到依靠果蔬绿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富裕村的振兴故事,参观基地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园区和蔬菜包装流水线,深刻感悟了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

村委书记冷万军向团队介绍:“我们村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在‘美鹳’既是景色又是品牌,已经让我们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中的一员。”区委副书记张仁强听取了团队汇报,赞扬了团队成员对家乡的真挚感情,勉励团队成员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团队孙基扬同学分享道:“在土城子村的考察让我直观地感受了家乡的来时路,在张家村的经历让我生动地体会了家乡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应继往开来,方能不负未来,服务家乡建设,用青春回报家乡。”

在滇西群山环抱的龙陵县,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这片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人间仙草”紫皮石斛。全县10个乡镇3.9万亩种植基地曾带动3000余户、9000余人脱贫就业,但分散化种植导致的产业链薄弱、科学管理缺失及品牌认知度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的桎梏。2024年,政府管理学院段仙院团队以“IP赋能”破题,为紫皮石斛设计国风视觉形象,运营公众号“斛斛生威”,将深山瑰宝推向更广阔市场。2025年2月7日至10日,团队再赴龙陵县龙山镇、象达镇开展深度调研,走访20余家种植户与合作社,揭示出地理屏障制约品牌传播、散户种植标准化难等核心痛点,未来团队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助力紫皮石斛市场关注度提升。这支年轻的乡村振兴探路者始终坚信:“每一株石斛都承载着山乡蝶变的密码,我们要用专业让‘仙草’真正‘斛’动人心。”

探索文遗底蕴,助力古韵今风

为做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实践能力,2025年 2月7日至 2月16日,云南大学、南开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商学院多所院校同学组成和瑛学研实践团队,在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共青团福鼎市委员会的支持下,以“文遗探幽增底蕴,经兴注力焕新颜”为主题,深入福建省福鼎市及其周边地区深入考察当地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深入福鼎市各乡镇,对翠郊古民居、举州连山大厝等代表性古建筑进行细致考察与记录。通过摄影及数字化建模,团队不仅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深刻体会到这些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并提出了若干嵛山岛文旅发展的可持续策略。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团队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传、社区服务等方式深入大理巍山古城开展“返家乡”活动。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和悦宣香”非遗手工制香工坊,沉浸式体验古法制香的匠心传承。在与第四代传承人杨师傅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得知“和悦宣香”近年通过产品创新与电商推广,将传统香道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传承的烟火气。”杨师傅的话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张力。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同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传习所设计方案。“我希望能够通过结合古城传统建筑形制和现代功能需求,设计‘一院三坊’空间规划,让传习所不仅留住手艺,更让文化‘活’在生活里”。

征程万里风正劲,策马扬鞭正当时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云大青年通过乡村考察、实地调研、建言献策,以青春之力共创美好生活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