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秋之思语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四季云大 · 德育-秋之思语 · 正文
四季云大——秋之思语·思享季|云南省第四届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29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Z世代”外国青年工作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在滇中外青年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引导在滇留学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云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开展了云南省第四届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云南大学团委积极响应此次活动的号召,11月14日,由校团委何星莹老师带队,三名留学生和一名中国学生组成的团队与其余7所云南高校的师生们,共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参与此次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


活动纪实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携手发展向未来


2022年11月15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携手发展向未来”为主题的云南省第四届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在大理大学开幕。


开幕式上,来自缅甸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唐子超,目前在我校就读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专业,他作为此次活动的留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了他这些年见证中国飞速巨变之后的感受。他认为,中国给予他的安全感令他印象最深刻。“中国式安全感”在他心中就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他相信在这种团结力量的驱使下,实现中国梦将会是必然。同时,他也谈及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中外学生青年论坛上,来自孟加拉国的2019级本科生思哲,目前就读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他围绕“一起来看党的二十大”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思哲说,他来中国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渐渐读懂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秘诀,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认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更是对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他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在华外籍青年,在接受中国优质教育的同时,能抓住每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将来能为自己的祖国、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交流第一站,云大学子们来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参观研学。在听完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和观看了大理州各民族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展览后,云大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当地的民族手工艺工作坊,云大学子们与当地手工艺人学习了大理白族和彝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扎染。扎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看似复杂的扎染图案,其实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形成。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云大学子们跃跃欲试。随后,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亲手制作了自己的扎染作品,体验到了中国民间独特又极具智慧的染色工艺。与此同时,云大的留学生们还体验了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手工织布作业,感受了一番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大理大学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云大学子们参观了颇有民族特色的木雕制作工艺,认识了大理各民族传统服饰及乐器,观看了白族特色民间歌谣,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晚间,大家还一起学习体验了白族的霸王鞭舞蹈。

在这五天的实践交流中,云大学子们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民族优秀且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多民族团结互助。




3 见证洱海保护模式,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洱海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河,见证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在此次活动中,云大学子们走近洱海,切身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深切嘱托。大家首先参观了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全面认识并了解了洱海治理的几项重要举措。而后,大家参观了大理古生村张福锁院士科技小院,深入了解洱海保护与“生态+产业”、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成果。看着一项项瞩目的成果,在场的云大学子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在这些项目中也有来自云南大学的数名研究生同学的辛劳付出,他们是这个科技小院的常驻研究生团队成员。

随后,大家来到洱海边开展生态志愿服务活动,为保护洱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社会实践,云大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了洱海治理与环保事业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了大理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坚定决心。保护洱海不仅是保护大理的母亲河,也为保护澜沧江、保护印度洋的生态环境贡献了中国力量。通过这些活动,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高校的留学生们加深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了解,也对中国在此方面的实践成果以及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感到震撼与敬佩。


4 世界民族一家亲,青年携手向未来


11月18日上午,本次交流周闭营仪式在大理大学举行。闭幕式上,来自喀麦隆的云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陈姿,身着自己国家的民族服饰,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表自己这五天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她说,这次活动不仅体验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更深深感到中国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以后能参与更多同类实践活动,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自己的国家,为推动本土汉语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在结营仪式上,八所高校的世界青年们各展风采,有各个国家民族舞蹈、歌曲的特色表演,也有留学生们背诵古诗、演唱京剧、合唱中国名曲等展现中外友好的精彩节目。我校唐子超同学和思哲同学分别给大家带来了自己国家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

来自十九个国家的青年们不仅在这里分享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交流了他们在中国的所学所见所闻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彰显了世界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理念。


5 学生感悟



01 陈姿 202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博士


我从小就喜欢看中国电影,觉得中文很有意思,我来中国已经四年了,我的目标就是想当一名本土汉语教师,因为我热爱教育工作、热爱中国。我来中国之前,没想到中国文化那么丰富,其中有些甚至跟我们的文化有相通之处。我这几天过的日子肯定不会忘记,因为体验到了白族的文化,还有参观了大理美丽的景点,特别是“洱海”。另外,我也遇到了不同国家的朋友,同时老师们很好地照顾了我们。通过这种类型的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也知道中国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回国后,我若是当了老师,肯定会跟喀麦隆学生分享自己的这段经历,让他们了解现在的中国,给他们介绍一些中国的城市。



02 唐子超 2021级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专业 硕士


首先感谢此次活动给我提供机会,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此次活动,我们在大理通过五天的时间来参观、学习部分景点、企业、单位,较为深入地了解和亲自感受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也感受到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通过此次活动,我感受到了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和感受到了才能认同,认同了才会自觉携手行动。因此,本次活动是真正让我们全球青年能够彼此了解,了解中国文化并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非常好的机会。希望此次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收获,在生活、学习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能够一直伴随我们。


03 思哲 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 本科生


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文化项目。参加这个活动后,我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新朋友,我们互相交流,彼此了解,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些日子。第一天下午,我们一起玩破冰游戏,一起了解了很多关于大理的事情。第二天我们首先参观了大理大学,并在大理大学参加了本项目的开幕式。然后我们参观了大理的很多地方,了解了大理的历史。我们参观了洱海的一些博物馆,了解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学习到了治理洱海的相关措施。还参观了洱海旁边一些美丽的景点、大理古生村科技园,同时也学习了扎染技术,了解了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最后每个人都制作了扎染手帕,我非常喜欢。


04 陈湄 2020级僧伽罗语专业 本科生


我很荣幸参与此次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也很高兴能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通过此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我们当不负时代所托,肩负重任,砥砺前行。我们青年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当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与时俱进。而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应该与各国青年友好往来,为人类社会发展充分展示泱泱大国青年的气度与格局、责任与担当,与各国青年一起携手向未来!


活动总结


在这为期五天的文化交流实践中,云大学子们深度体验了云南大理的民族风俗文化,感知了“云南这十年”“中国这十年”的发展变化。本次云南省第四届留学生交流文化周围绕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携手发展向未来”的主题,让参与活动的中外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世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凝聚了生态环境保护共识,铸牢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一步,云南大学团委将会继续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厚植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打造人人、时时、处处育人,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时代需求相结合。云大学子们也时刻准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携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