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素质拓展 · 社会实践 · 正文
云南大学学子积极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3-09 点击量:

铸牢信念根基,同心共绘华章。云大学子胸怀家国、勇担重任,在生动的实践中凝聚共识,于奋进的征程上同心同行。

教育与传承,播种团结种子

2024年2月4日,浙江台州路桥中学报告厅座无虚席,由云南大学多学科、本硕学生组成的“石榴籽宣讲团”围绕“云南省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为150余名中学生带来一场“行走的思政课”。石榴宣讲团创新采用“数据图谱+非遗展演”模式,地理科学专业成员以可视化地图清晰展现云南世居民族分布格局,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以纪录片片段《茶马古道》展现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5组实拍影像展演里彝族火把节跃动的火光与傣族泼水节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让沿海学子直观感受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力量。路桥中学张老师感慨万千:“这些青年使者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2025年1月,云南大学“星辰队”走进了山东省新泰市小微企业青岛东丰祥工贸有限公司,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讲。从精心制作的PPT到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从激情澎拜的宣讲到趣味无穷的互动环节,这场宣讲活动吸引了超过150名企业员工及家属参与。星辰队将宣讲过程浓缩成3分钟的微电影,定格民族团结之美,照亮心灵之光。每一帧画面,都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生动的注解,激励着更多人共绘团结画卷。

实践与体验,深化团结认知

触摸历史脉搏,沉浸式感受团结力量。2025年1月18日,云南大学“探寻团结足迹队”5位学子走进“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所在地——宁洱民族团结园,探访民族团结誓词碑。通过文物展陈与历史讲解,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会盟立誓,刻石铭心”的团结史诗;与民族团结示范村10余位村民及游客的对话,记录下哈尼族老支书守护古茶林40载、各族青年共建非遗工坊的鲜活故事。元宵主题活动中,百名演员用《剽牛盟誓》舞蹈重现盟誓场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财兵以普通话和哈尼语双语宣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现场150余名群众自发加入民族歌舞联欢,共舞民族团结曲,同绘同心圆盛景。

扎根乡土调研,文旅融合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1月10日,云南大学5名学子深入香格里拉白地村三坝乡纳西族乡白地村,了解东巴文化传承的现实光景。用8天走访31位传承人及村民,面对面聆听当地客栈经营者讲述东巴文化的历史韵味,穿越时空感受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东巴文化工坊,亲身体验东巴造纸、东巴画等传统技艺的精湛与奇妙。当云大学子与七旬东巴共写象形文字,当文创产品带着东巴文化走进北上广商场,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56个民族的文化瑰宝,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浪花,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海洋。

探索与守护,共筑团结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2025年1月9日,云南大学团委社会实践部的5位同学踏上了瑞丽的边陲之旅,7天,13村,42份访谈记录,308份问卷,记录着边民的真实与坚韧,他们白天扛设备记录村路拓宽、水电入户的实景变化,夜晚整理守边民兵“三班倒巡逻日志”。走访调研路上,一份份沾着泥土的录音、20G影像素材,拼出边民从“跨国走亲”到“为国站岗”的蜕变轨迹。这份沾着泥土味的实践报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口号,而是边境线上看得见的马路、听得懂的乡音、摸得着的安全感!

青年脚步丈量团结路,文化传承浇铸共同体。云南大学法学院“诗意栖居”调研团用8天深入西双版纳基诺山腹地,完成5个传统村落、3处文化地标的深度考察。团队以非遗展演为切入点,在基诺山寨参与式记录3场民俗活动,采集20余位村民口述史,发放103份问卷,整理并分析文化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入基诺山,探寻民俗精髓,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基石’的过程,在我的心中激发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烈火焰’。当基诺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悠久历史再次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基诺山民俗旅游调研项目成员赵瑞歆同学感慨地分享道。

从校园到田间,从书本到实践,云南大学的返乡学子们正以青春之名,在家乡的热土上书写担当。他们的身影成为冬日里最温暖的风景线,也彰显着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振的赤子情怀。下一步,云南大学团委将持续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增强青年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