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增进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高青年学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增进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高青年学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展“国家发展视角下的沪滇协作战略考察”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1名学生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2名学生共同组成,包括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以及不同专业学生。
7月29日至8月4日,实践团深入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的6个县(市),共计2所学校,8个企业,1个社区和2个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从滇中到滇西,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企业,从聆听讲解到亲身体验,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了云岭大地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深度调研了沪滇协作的发展和云南省的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
实践开篇:跨越山海,情谊绵长
实践团开班仪式于2024年7月29日在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5会议室举行。开班伊始,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娟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祁涛老师对同学们表达了对本次实践的期待和要求,希望通过本次实践调研,两校同学能深刻领会沪滇携手、山海共赢背后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传递跨越万水千山的山海情谊,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在云岭大地书写沪滇协作新篇章。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娟在开班仪式上讲话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祁涛老师在开班仪式上讲话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门口合影
为启发同学多角度调研,实践团特邀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旅游管理专业硕(MTA)项目主任孙云龙博士和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副系主任、MPA中心副主任谭立力教授为考察团成员进行培训。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楚雄彝绣相关开发情况和观察云南的不同视角,如人工智能与边疆文化的保护,云南的区位特点与边疆发展情况,地、县、乡发展态势等,启发同学们在调研中探索沪滇协作新发展模式。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主任孙云龙博士讲座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谭立力教授讲座
第一章 云岭铸魂: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根本土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为继承党的红色基因和优良的传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前往楚雄州、大理州,深入基层,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赓续西南联大爱国心,云大复旦师生正同行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同志考察了西南联大旧址,对传承至今的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2024年7月30日,实践团来到位于昆明市区的西南联大旧址,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线重走旧址,深入了解“一二·一”运动、西南联大建校史以及诸多学者名家的故事,瞻仰前辈为国抒难的教育救国精神。



调研团队在西南联大旧址和博物馆学习

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和“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烈士墓
特殊的抗战历史造就了这一座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八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实践团队依然在仰望这座丰碑,被它留下的精神遗产和学术遗产泽被。西南联大前辈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国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之命运联系起来,成为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实践团师生在西南联大旧址门口的合影
滇中楚雄:千年彝绣为线,绣出灿烂华夏景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楚雄彝绣,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彝绣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展现彝族文化精髓的载体,它融合了彝族文化元素与刺绣技艺,搭建了古今文化桥梁,承载着彝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仰及对未来的期许。


彝彩公司收藏民国时期彝族服饰
千年彝绣,遥寄共识
7月31日—8月1日,实践团深入楚雄彝族自治州校企与社区,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学习彝绣文化。在楚雄师范学院,老师一系列生动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彝族从远古“六祖分支”起源至新中国成立后彝族自治州建立的悠久历史。通过参观学习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彝绣现代产业学院)的工作室,见证了各式各样的彝绣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巧妙地融合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审美元素。在这里,工作室不仅是艺术灵感的摇篮,更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的试验田。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正致力于将传统彝绣技艺引入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努力实现彝绣艺术的应用型转化,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合影留念

在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作室调研
通过探访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长征工作室、栗子园彝绣车间、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等多个重要站点,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绣娘及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团了解到,在彝族社会中,女性通常是彝绣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她们从小随母亲学习刺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将她们的所思、所感、所见,以写意的手法绣制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并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断精进。这种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保证了彝绣技艺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实践团成员从彝族悠久的历史传说、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彝族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践团成员张正浩表示:“彝绣承载着彝族人的情感与集体记忆,彝绣的技艺传承是彝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解码彝绣所蕴含的内涵,能够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彝族文化,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彝彩公司负责人张丽琼讲解

云南大学调研团成员张正浩同学学习彝绣

古韵新辉,彝绣扬名
8月1日,实践团继续深入牟定、大姚、南华三县,深耕彝绣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队见证了彝绣企业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彝绣中,赋予其生命力和时代感。这些努力不仅让彝绣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更使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楚雄乃至全国的文化符号。实践团成员李钰感慨到:“彝绣的现代转型,映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活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全国人大代表、彝绣协会会长金瑞瑞正在讲解彝绣图案上的故事
滇西大理:多元民族交融,共筑民族繁荣
8月2日-8月3日,实践团从滇中来到滇西——大理州,实地调研大理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路径。
岁月交织,多元汇聚
8月2日,实践团抵达大理市,首站即参观了位于大理大学的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该馆作为探索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展示着当地的民族历史和民族融合的资料,为实践团队提供了解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平台。在教育馆内,实践团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个鲜活的民族故事中,感受了大理州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通过亲自接触与体验,实践团队近距离感受了大理白族传统刺绣、乐器、木雕等手工艺品。此次参观不仅拓宽了实践团成员的视野,更激发了成员们守护和传承文化瑰宝、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的强烈愿望。

实践团在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学习

实践团在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参观
学习扎染文化是白族文化的关键一环。在云南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实践团成员沉浸式接触和学习白族扎染。、通过亲身体验,成员们不仅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艺,更感受到了扎染图案的独特韵味,以及这一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传承,收获颇丰。

大理扎染(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内景一角)
多元一体,共谋繁荣
永平古称博南,是大理州的“西大门”,居住着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19%。8月3日,实践团由城入村来到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和龙门乡官庄自然村,深入了解当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情况。
上午,实践团到访曲硐村,曲硐地处大理、保山、怒江三州交界的交通要道,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天然温泉潺潺流淌。曲硐村下辖33个村民小组,村民2816户9000余人,居住着回、汉、彝、白、傈僳等民族,以回族为主。在这里,到处展示着一幅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永平县民族宗教局杨局长向调研团的师生介绍了曲峒村的基本情况,“曲硐村是国家3A级的景区,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村,虽然这里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日常饮食习惯会有差异,但说共同的普通话、饮共同的一井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已经深入各族群众的骨髓。”

实践团在民族团结进步碑下合影留念
来到永平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成员们一下就注意到展厅左边是中华民族56个大家庭成员的绘图,右边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样的场景,让团队成员沉浸在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对党的感恩之中。教育馆主题突出、展陈内容丰富、布展形式多样,展现着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永平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中华大地上正描绘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永平画卷。

实践团在博南镇曲硐村
永平县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各民族共生共荣,团结和谐的格局让实践团惊叹不已。为进一步了解永平县如何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双融互促,下午,实践团来到永平县龙门乡官庄自然村进行调研。官庄自然村居住着汉、回、苗、白、彝、傈僳6个民族,是中华大家庭的缩影。设有党支部1个,以党建引领“六个一”聚民心,促发展。官庄自然村宗教干事马晓梅向实践团师生讲述了村庄的发展历程:“曾经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村民经济来源单一,村庄逐渐空心化。近年来,在沪滇协作帮扶下,官庄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符合官庄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打造‘红绿融合’的精品示范村。”实践团了解到,官庄村正在以“党建+民族团结+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培植”的方式,带动当地各族人民发展致富,为民族团结、发展和进步奠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官庄自然村宗教干事马晓梅讲述村庄的发展历程
调研中,实践团切身见证了永平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和成效,永平县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要举措,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五个认同”,一条心、一家人、一团火、一股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谋发展。复旦大学派驻永平挂职的驻村书记最初就是在曲峒村开展工作,为宣传曲峒民族团结贡献着力量。
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进,各民族和谐共生,这份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纽带,加深了成员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通过此次调研,成员们深切领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性。历史共筑,未来共创,下一步,团队将致力于文化传播与创新,誓以行动为笔,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