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青春何为?云大青年的实践寻访录(一)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7-27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重要贺信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组建“云南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群像纪实团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持续挖掘云岭青年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拼搏奉献的生动故事,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新媒体、微团课等多元思政产品,开展理论宣讲、事迹宣传等主题活动,打造“青春何为?”思政品牌。

本次社会实践确定“民族同心曲”“乡村新图景”“边关长明灯”3个实践篇章,制定“从歃血盟誓到精神熔铸”“从一跃千年到乡村振兴”“从铁血丰碑到生态长城”3条实践线索,于7月11日至17日赴普洱、保山10个地点开展学习实践,寻访了10位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卫国戍边、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挺膺担当的典型人物事迹。

以“小切口”折射青春挺膺担当“大主题”

用“小故事”阐明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

第一章 “民族同心曲——从歃血盟誓到精神熔铸”

一、盟誓碑前,立团结誓言

486AE

团队成员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激励各族儿女携手奋进。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矗立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团队成员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瞻仰民族团结誓词碑,体悟在党的旗帜下各族儿女同心奋斗的生动史诗。

3C7DC

团队成员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参观学习

走进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将大家带回70多年前那个见证民族团结壮举的年代。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引导下,穿越时光长廊,深刻感悟誓词碑从酝酿到诞生、从历史见证到精神象征的完整进程,回顾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铸就民族团结坚固基石的岁月。

4D965

团队成员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财兵交流

“同学们,这碑上第九个名字——方有富,就是我的父亲。”在誓词碑前,方财兵的目光满含崇敬,向队员们深情讲述了1951年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族团结盟誓大会。他的父亲方有富,退伍后带领乡亲建水电站、改家乡面貌,一生都在以盟誓亲历者和守护者的身份传播民族团结的故事。如今,方财兵毅然接过了传播的“接力棒”,继续承担起民族团结誓词碑义务讲解工作。

446CB

团队成员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财兵座谈

团队成员积极向方财兵提问交流。“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的心咚咚直跳,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温暖。”方财兵动情地说。在党的领导下,家乡日新月异。怀着感念与决心,他与7位盟誓代表后代共同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边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回信,让他将毕生奉献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他誓言,要让誓词碑的故事永远传唱,让民族团结的佳话生生不息。

二、哲学灯下,铸思想根基

5E28C

团队成员在和顺古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艾思奇故居时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强调要发扬他“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艾思奇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教育和传播,其《大众哲学》在当时如同一盏启蒙明灯,照亮了无数国人探索真理的道路。

3774D

团队成员在艾思奇故居参观学习

跟随讲解员,团队步入艾思奇故居,追寻这位思想巨匠的足迹。“1927年,青年艾思奇怀抱‘实业救国’理想赴日本求学。”讲解员娓娓道来,“然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他顿悟‘救中国,须先救思想’的真谛。‘九一八’炮火震天,他毅然中断学业,归国踏上了用哲学之光照亮青年心灵的征程。”解说中特别提到,艾思奇一生孜孜不倦,掌握四门外语,年逾半百仍坚持晨起学习德语、俄语。

39F96

团队成员在艾思奇纪念馆参观学习

展厅内,透过3D展柜,不同版本的《大众哲学》书稿静默诉说着传奇。讲解员指着一本旧书介绍:“1935年,艾思奇以《哲学讲话》为名在上海出版讲稿,因其进步思想锋芒初露即遭查禁。次年更名《大众哲学》再版,霎时风靡全国。”这部书用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讲透了深奥哲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书斋走向大众,成为引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思想灯塔”。

26482

团队成员与艾思奇纪念馆、和顺图书馆原馆长寸茂鸿进行座谈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激励,更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谈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和顺古镇的场景,曾在当时陪同解说的寸茂鸿先生感触良多。团队随后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顺图书馆原馆长、艾思奇纪念馆原馆长寸茂鸿先生进行座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和在腾冲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详细了解艾思奇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光辉历程及其闪烁着理想光芒的青年岁月。

三、书海桥上,传文明星火

3F0BB

团队成员参观和顺图书馆

在和顺古镇腹地,矗立着一座中国乡村图书馆的奇迹——和顺图书馆。这座由海外侨胞与乡贤接力捐建、始建于清末、1928年正式开馆的殿堂,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团队成员了解到,在战火纷飞、腾冲沦陷的危难时刻,馆长先辈带领馆员们智勇护宝,将珍贵典籍秘藏于民居庙宇,使其免遭劫灰。馆门前悬挂着熊庆来手书“民智泉源”匾额,二门之上,则是胡适题写的“和顺图书馆”匾额。

30768

团队成员聆听和顺图书馆历史

“前贤栽树,后人继荫。”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提及曾祖父等创馆先辈,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团队成员与寸宇馆长开展座谈。他动情的讲述,仿佛带大家穿越时空,目睹一代代侨胞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用一册册书籍在深山间架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文明之桥”。

32FB5

团队成员与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开展座谈

面对年接待百万游客的挑战,寸宇馆长向团队成员分享了图书馆的破局之道:“古老不等于停滞,边疆亦能引领文化风尚”。图书馆创新探索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相融相生,确保边疆各族群众“推门即享书香”。浩繁古籍已完成数字蝶变,读者只需指尖轻触,千年文脉即在掌中流淌。单一的借阅已蝶变为囊括研学课堂、非遗展演、双语故事会等立体的“文化会客厅”。

2158D

团队成员访谈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

九十七载守护如初,和顺图书馆生动说明:当个人梦、民族梦、中国梦在此紧紧交织,它便超越了知识的宝库,升华为一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永恒灯塔,照亮历史深处的来路,亦指引文明互鉴共荣的未来征途。

470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