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云南大学团委开展2025年“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组织全校13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理论宣讲、田野调查、文化交流等形式,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生动讲述新时代兴边富民的“云南故事”,全面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云南实践”。广大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宁蒗县合影

团队成员与果农进行访谈

团队成员走访村委会干部

团队成员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合影
“行走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亲身感受‘空心村’的现状,我们更深刻理解要发挥所学所长,用专业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让青春在稳边固边的实践中绽放,这份使命感从未如此真切。”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守土固边视域下中缅边境抵边村寨‘空心化’规划治理研究”实践团成员在行走边境线后动情地分享道。7月14日,实践团深入腾冲市猴桥口岸及猴桥镇轮马社区等抵边村寨,通过入户走访、深度访谈、数据收集等,倾听边民心声。团队成员穿行于村寨之间,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他们以专业视角观察边疆发展,用规划智慧对话村寨的现实需求与未来愿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边疆、建设边疆的火热的青春实践,为绘就“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壮丽画卷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猴桥口岸合影

团队成员走访抵边村寨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面对面访谈
7月13日至15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爨火新传”实践团深入曲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在爨文化古老碑刻与器物中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历史密码。实践团一行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了解其历经沧桑得以保存的传奇和其在书法艺术中“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造诣。在《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前,实践团重点解读了碑文中所蕴含的古代边疆治理智慧,其中体现的协商共治精神,成为历史上多民族地区和谐共处的宝贵样本,爨文化以其丰富内涵无声印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必然。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深刻理解了青年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使命与责任,更加坚定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继承者与创新者的信念。

团队成员与非遗技艺传承人交流

团队成员参观陆良薛官堡村《爨龙颜碑》

团队成员合影
7月8日至12日,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鼓动边疆,舞铸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大鼓舞是民族瑰宝!无论男女,无论哪个民族,只要热爱,都可以来学、来跳。”国家级非遗“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陈建军老师激动地向前来学习体验的团队成员说道。“基诺族大鼓舞”如今已成为基诺山乡的“靓丽名片”,但陈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目前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年轻人普遍不说基诺语了”。面对这个非遗文化传承普遍存在的现实困难,团队成员深度思考,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寻找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持久之计。在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还深入田间,与基诺族村民一同劳作。汗水挥洒中,大家既体会到村民的勤劳质朴,也在协作中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


团队成员与基诺族村民们共同劳作
7月10日至17日,由中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国学生组成的“以美润心融中外 用行铸魂览新程”中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双版纳各村寨,用心灵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在曼给村,历经千年的傣纸工艺,仍在记录着新时代的传承故事;在章朗村,布朗弹唱的悠扬旋律诉说着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在巴朵村,基诺族传统乐器奇科将民族的习俗娓娓道来,基诺族大鼓舞更是演绎出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史诗;在景洪市的非遗技艺工坊里,哈尼族的刺绣倾吐着哈尼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温润的傣陶则承载着“水一样的民族”的审美意趣,而今这些技艺通过当代传承人们的创新探索焕发出别样新生……团队成员们深深感悟到这不仅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一次文明的互鉴,这些非遗技艺扎根乡野,连接历史与未来、更沟通中国与世界,各美其美的民族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绽放出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华。


团队成员听哈尼族刺绣非遗传承人讲解

团队成员与傣陶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

团队成员学习基诺族传统乐器奇科
“当纳西族调解员用三种语言平息邻里争执时,我真正理解了‘法治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激动写道。7月8日至13日,云南大学法学院“多民族聚居社区法治画像工程”实践团深入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塘镇金龙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基于社区藏语、方言与普通话并行的语言生态,团队开展了“双语普法”活动,用“牦牛纠纷”“虫草采挖”等本土案例为村民释法;随社区调解队深入巷道,记录“边界约定俗成”的民族智慧。云大学子感触颇深:“一位藏族阿妈用藏语说‘法律和酥油茶一样,能暖人心’,让我们看到法治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共生力量。”此外,团队还创新设计“梅里法治指数”,融入族际通婚等特色指标,为当地边疆治理提供量化工具。目前,团队正撰写《香格里拉民族聚居社区治理负面清单》,帮助推动“规范虫草采挖”等条款纳入村规民约。这份由青年学子绘制的“法治画像”,将成为雪域高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在金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团队成员参观走访

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国家认同与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大学子用青春凝聚力量,用脚步探索山河。从爨乡古碑镌刻的治理智慧,到社区多民族共生共长的深厚情谊;从宁蒗果园飘香的富民之路,到西南边陲村寨升腾的振兴希望——每一次触摸历史,每一次融入当下,都让青年学子更深刻地体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蕴藏在这片热土上,就融铸在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大青年当以此为志、砥砺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