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红色旗帜引领乡村振兴新航程
激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曲靖市沾益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实践调研
1948年,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曲靖市沾益区播乐乡领导组织的“九五”起义,是党领导滇东北革命斗争的一项壮举。为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感悟先辈精神,激励自我成长,7月11日,云南大学“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团队深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播乐中学“九五起义”旧址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围绕“激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调研。
在这片被红色记忆浸润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有幸采访到了播乐中学深耕滇东北红色革命研究的杨绍兵老师。在杨老师的深情讲述中,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仿佛被一一唤醒,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如同璀璨星光,照亮了团队成员们的心灵。结合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与乡村现状,实践团成员们实地调研,挖掘当地内在红色文化资源,探索一条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道路。他们相信,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之下,中国乡村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提升调查研究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7月15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实践团队前往滇源街道进行实地调研,探索“党建+文化”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
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延伸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挖掘平台功能,让文化阵地“强起来”,使文化站室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窗口,为乡村振兴凝魂聚力。团队就服务中心的设备完善程度、使用情况、受众人群以及发展困境等问题与文化中心的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提振乡村精神风貌,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生动力,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访谈结束后,团队针对正在服务中心活动的儿童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希望能用所学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工作,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产业兴村,特色发展铺就乡村振兴坦途
茶叶普洱,景迈天地——云大绿巨人队奔赴普尔景迈山,探寻茶文旅融合致富之路
景迈山芒景村坐落于云南省澜沧江畔,它历史悠久、独具魅力,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7月14日至7月18日,由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同学组成的云南大学“绿巨人”实践团队在滕祥河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景迈山,围绕“旅居品牌塑造”“古茶树资源保育与活化利用”“地域品牌建设策略”等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度探索与学习的社会实践之旅。
团队成员们走进景迈山遗产展示中心,深入翁基古寨、糯岗古寨与老酒坊古寨,在实地调研中与古老的茶文化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与当地村委会成员、返乡创业青年的深入交流,深刻体会到了景迈山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民俗风情。这些宝贵的经历,让理论知识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团队成员别镇宇表示,“回顾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对景迈山茶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从书本走向了现实,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我将把在景迈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到学习生活中,不断鞭策自己,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下一步,团队将在实地考察与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提炼资政建议,为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以“陶”兴“产”:乡村振兴视域下曲靖市潦浒村传统陶瓷文化产业现状研究
以“陶”兴“产”,以“产”助“农”。怀揣着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热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同学组成的潦浒小纵队于7月8日至7月11日前往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开展潦浒村传统陶瓷文化产业调研活动。团队深入潦浒村大师工坊、潦浒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和个体生产经营的小作坊间,感受潦浒陶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亲眼见证传统陶瓷生产制作工序在保留精髓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革新,让潦浒陶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记录,用心感受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汗水与智慧。
实践最后,团队与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签意向合作协议书,为企业提供宣传及产品创新转型研究服务,希望能够通过挖掘与弘扬潦浒陶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潜力,从而带动边疆乡村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他们相信,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潦浒陶瓷定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小土豆撑起“大产业”——马铃薯种植与市场需求调研
7月16日至7月17日,在甸头村村委会郑主任的热情引领下云南大学“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马铃薯种植与市场需求调研团队来到甸头村马铃薯“科技小院”。团队深入探索了“科技小院”的独特合作模式与资源共享机制。调研过程中,成员们与郑主任围绕紫色马铃薯的深加工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收获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深刻见解,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决心。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转化调研成果为实际行动,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让“小土豆”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助力兴边富民
看似呆萌可爱的多肉植物,实则蕴藏着不容小觑的“绿色力量”!近年来,以多肉植物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不仅装点了乡村的绿意,更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喜人景象。为了深入挖掘多肉产业在兴边富民中的潜力与作用,以科技力量促进多肉产业持续发展,7月11日,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学院10余名同学携手组成了一支跨专业实践团队,踏上了探索多肉园艺种植奥秘的征程。
步入多肉种植的大棚,每一株多肉都以其独特的色泽和精致的造型,展示着生命的盎然与活力。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以聆听讲解为舟,以访谈提问为帆,深入这片绿色的海洋,探究科技在多肉种植中的应用模式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宣传科技兴农的成果及其重要性,助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文化润土,滋养乡村振兴精神家园
走边疆,感复兴——云大外院学子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乡村振兴之旅
在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召下,近年来,弥渡县立足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深化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解,探索更多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由外国语学院同学组成的云南大学弥渡乡村振兴团队于7月15日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围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铺就乡村振兴康庄道”的主题开展了实践调研。
团队成员们首先聚焦香酥梨特色果园产业,通过实地走访果园、与果农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香酥梨的种植技术、品种改良、市场销售及品牌建设等情况。弥渡卷蹄文化、民歌文化和花灯文化等当地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让团队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依托扎实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团队整理出了详细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多项促进弥渡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负责同学陈晨莺表示:“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这段乡村振兴探索之旅,让我对乡村振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地位有了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亲眼见证并亲身体验农、文、旅三者的深度融合如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让我深切感受到这一战略路径的无限生机与广阔前景。”


立足优势 多语外宣——用外语讲好发展故事
在绚烂多彩的盛夏七月,当阳光与热情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时,7月16日至18日,云南大学外宣实践团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作为一群怀揣梦想与使命的外院青年学子,他们不仅精通多国语言,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致力于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化的魅力。成员们前往大栗树茶厂、博南山茶叶种植基地以及永平黄焖鸡非遗体验馆等地,深入调研高山生态茶等特色产业,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共青团永平县委展开座谈交流,学习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外语学子所肩负的文化传播使命。他们深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的桥梁。因此,他们决定依托自己的实践经历和专业优势,用多种语言向世界讲述永平的发展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美丽的土地和这里勤劳智慧的人民。负责人茶映杰同学在谈及此次活动时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团内成员的各语言专业特色,制作宣传产品,将永平的故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国内外友人。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将跨越山海,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