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沟通中外的青年使者,引导青年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云南大学开展“独龙江畔·一跃千年——中外青年学子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独龙族‘蝶变’密码”主题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由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成员与俄罗斯、贝宁、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留学生组成,包括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不同专业学生。
7月13日至19日,实践团到独龙江乡深入6个行政村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展示场馆、走访典型人物、聆听改革故事、体验民族文化,了解在党的领导下独龙族实现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由整族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蝶变”发展历程,小切口、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青年学子传播好中国声音、拥抱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实践期间,中国青年学子还面向独龙族群众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
实践调研从“独龙江乡今夕巨变——太古秘境实现一跃千年”“薪火相传谱写新篇——跨越发展中的青年力量”“云大青年挺膺担当——推普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三个篇章展开。
第一章:独龙江乡今夕巨变——太古秘境实现一跃千年
7月13日,团队一行途径美丽公路,穿过怒江大峡谷,翻越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处中缅边境、滇藏交界、横断腹地深处,是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区。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实践团参观中国唯一一个以独龙族为文化主题的博物馆——独龙族博物馆,深入了解独龙族从古至今的变迁;通过走访独龙族典型人物,与驻村工作人员访谈交流,参观独龙毯工坊等,切身体会独龙江跨越式发展中的点滴历程。
第一次跨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实践团参观独龙族博物馆。在乡政府杨时平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独龙族和独龙江社会生产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木器、石器和铁器并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独龙江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独龙族博物馆中,展示着一张珍贵的历史影像。画面中,一位独龙族男性披发赤脚,身上覆盖着两片麻布衣裳,腰间别着一把砍刀,如史籍中记载独龙族“宛然太古之民”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正式定名为“独龙族”,结束了长期被压迫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跨越

实践团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独龙族生产生活状况

实践团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独龙族生产生活状况

实践团学习了解独龙江地区地理环境

实践团在独龙族博物馆的合影
第二次跨越——从实现整族脱贫到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独龙族群众,牵挂着祖国边疆——2014年一次批示,祝贺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独龙族彻底告别千百年来被大山束缚的历史;2015年一次会见,习近平总书记与独龙族群众亲切交谈,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实现新的发展;2019年一封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他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独龙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党和国家关怀扶持、社会各界守望相助下,发愤图强、勤劳奋斗。独龙江乡 6 个行政村于2018 年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迎来了第二次跨越,掀开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之页,创造了独龙族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奇迹。现在,一个活力满满、生机勃勃的独龙江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
在独龙族博物馆,实践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的重要批示。

实践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的重要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到云南考察时,接见了独龙族李文仕等干部群众。李文仕老人大约出生于1945年,亲身经历了独龙族从隔绝到开放,从贫困到温饱,再到迈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实践团在乡政府人员的翻译帮助下,与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老人展开了一场跨时代的对话,聆听和学习她讲起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江、对边疆人民的殷切希望,并通过她的亲身经历了解独龙族社会历史沧桑巨变,感受独龙族民族文化,调研当前生产生活状况。

实践团走访独龙族李文仕老人及其家人

实践团留学生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互动交流
“变化太大了,一天一夜都讲不完”。在问到她感受到的独龙江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李文仕老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曾经她家住在半山腰上,用木头搭成的简单房屋,还会漏雨。如今,她住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建造的房屋里,风雨无忧,安全舒适。过去的艰苦岁月里,他们依靠在山中采集和零星种植的玉米等勉强维持生计。受限于地理气候和落后的耕作方式,作物产量难以满足基本温饱需求。随着公路的开通、产业的发展,他们现在可以买到丰富的食物。曾经,独龙族人均寿命仅30多岁。现在,乡卫生院的设备和技术不断升级,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会定期上门做体检问诊。
“无论是从哪来的,哪个民族,对我而言都亲如一家”。面对来自不同民族的实践团成员,李文仕老人露出亲切的笑容。她说,在她小的时候,对于外面进来的人带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但现在,国家的强盛与民族团结的政策深入人心,无论是从哪里来、是哪个民族的朋友,她都觉得像一家人一样。这份情谊,是新时代中国各民族人民温馨和睦的生动写照。
李文仕老人为实践团哼唱独龙族歌谣:“中国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独龙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反映了独龙族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在她已逾七旬的岁月里,还实现了人生中许多未曾设想的第一次——从乘坐飞机翱翔在蓝天之上,到在昆明与习近平总书记近距离接触,每一份体验都是那么珍贵而难忘。谈到那次会见,李奶奶依旧十分激动。这些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独龙族在新时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闭塞的山乡,如今交通、网络、教育、医疗条件大幅改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独龙族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李文仕老人笑着对实践团说:“现在的日子太好了,我都不舍得老去。”

实践团留学生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互动交流

实践团留学生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互动交流
团队里的留学生同学们也参与到了与李文仕老人的交流中。他们积极提出问题,用心聆听李奶奶讲述独龙族的过去与现在,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独龙族独特的文化,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李文仕老人还热情地教授留学生们用独龙语说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表达,凝聚了李奶奶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感激,成为留学生同学们此次实践中的宝贵记忆之一。
在入村调研时,实践团还观察到,当地家家户户都插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整洁的街道旁还停着不少小轿车。实践团成员问及一些村民现在的生活时,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张张质朴的笑颜,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真实故事。

实践团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及其家人合影

实践团穿戴独龙毯产品与独龙族李文仕老人合影
天堑变通途——冲破高山峡谷发展束缚
独龙江乡是中国最后一个修通公路的少数民族地区。独龙江周边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地质结构复杂、气候环境恶劣,修路条件十分艰险。在乡政府杨时平老师、独龙江边境派出所黄埔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独龙江交通环境的极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如果想翻越高黎贡山走到贡山县,只能遇崖搭“天梯”,过江滑“溜索”,一来一回至少要半个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凿出一条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来回要六七天。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独龙江公路于1995年开始动工。在近4年的建设中,4000多名修路工人克服蚂蟥叮咬、毒蛇袭击和高海拔寒冷及缺氧等困难,过原始森林、趟沼泽泥潭、翻雪山垭口,战塌方、凿隧道、架桥梁,创造了云南省公路修筑史上的又一奇迹。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贯通,除去大雪封山,7至8个小时可到县城。这条公路,为独龙江现代化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2015年11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完工。独龙族干部高德荣在隧道贯通当天兴奋地说:“路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独龙族再也不要掉队了。”隧道的贯通让独龙江乡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到达县城的时间缩减为3个小时。在实践团进入独龙江时发现,独龙江公路又进行了拓宽改进。目前,从贡山县到独龙江乡仅需约2.5个小时。

解放前独龙族搭“天梯”行路旧照

实践团学习了解独龙江交通条件变迁历史
多元化林下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独龙江绿色产业的发展历程、特色模式和收入现状。得益于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倾力扶持,加之独龙族人民的积极探索,独龙江流域兴起了一场绿色转型的变革。
独龙族摒弃“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后,于2001年开始恢复森林植被。2012年初,独龙江乡大面积推广草果种植这一林下作物,林业与农业部门不仅免费提供草果苗,还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相关技术。如今,象征着希望的红色草果,已化身为独龙族人民的“致富果”,人均种植面积达到16亩,平均每户年收入突破2万元。
在此基础上,独龙江乡持续探索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路径,“林+菌”“林+畜禽”“林+蜂”等复合经营模式遍地开花,培育灵芝、羊肚菌等珍稀菌类,发展独龙鸡、独龙蜂等特色养殖产业,极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如今,在独龙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3.10%,发现高等植物、野生动物1000多种。独龙江乡的发展实践,是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定践行,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团向驻村干部学习了解独龙江产业发展状况
传统文化焕新生——推动经济与文化互融共促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独龙江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独龙族文化同步焕发新生。独龙族的语言,作为族群身份与历史记忆的珍贵载体,长期以来仅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实践团了解到,在民族语言工作者的努力下,独龙语有了拼音系统,得到了准确记录与传承。同时,当地学校开设了独龙语课程,使年轻一代能够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知识的同时,维系着民族语言的生命力。
在乡政府杨时平、陈志美两位老师的讲解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独龙毯这一特色产业。独龙毯作为独龙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相关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下成立“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将独龙毯手工艺与创新型企业链接在一起,与专业设计团队创新合作,利用当代艺术和设计,开发出符合当今审美和需求的独龙毯周边织物产品,使其更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目前已举办三届独龙江乡织毯大赛,推出八期独龙毯织物产品。独龙毯产品被推向海内外市场,既拓宽了独龙族人民的经济来源,也使得外界能够感受到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参观独龙毯工坊

实践团走访正在纺织独龙毯的村民
“卡雀哇节”作为独龙族特有的年节庆典,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卡雀哇节时,乡政府都会在乡里统一举办庆典,组织独龙族村民从各个村子赶来,参加这一场盛会,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

实践团学习了解独龙族传统文化习俗

实践团学习了解独龙族传统文化风俗
实践团开展交流分享会
每日实践调研后,实践团集中召开交流分享会,成员踊跃分享当天实践调研学习心得体会。
史蒂芬(贝宁) 2022 级博士研究生 民族学专业:
在独龙江实践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们去参观了独龙族博物馆,与村民交流,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独龙族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在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独龙江乡被建设得特别好,这里民风淳朴,当地村民都很欢迎我们,我从独龙江乡跨越式的发展中体会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我觉得独龙族文化有很多和我们非洲文化相通的地方。在调研过程中,我总会忘记自己是外国人,总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当地文化,深切体会到了何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甚至觉得独龙江乡和我印象中的乡村完全不一样,这里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我感觉这里什么都有。临行前,我带了许多东西,却发现都用不上,因为这里什么都具备了,这让我再次感叹中国发展得又快又好。这里生态多样丰富,环境被保护得很好,我还看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壮丽景色。我觉得独龙江的发展变化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虽然这次调研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大家都很开心,并且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次调研让我对中国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有机会的话,我想在贝宁开一间专门讲述中国故事的图书馆,把我在中国的见闻都带回我的国家,向他们宣传中国。我希望可以多组织这样有意义的调研活动,让我们在一次次实际行动中深入了解中国,并带动身边人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
史钧瑀 2021级本科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
走进独龙族博物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一幕幕生动地展示了这个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壮丽历程。这是一段奇迹般的历史跃迁,独龙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重奇迹。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独龙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他们在新时代下的生活变迁,从传统的狩猎工具到现代的生活用品,从色彩斑斓的独龙毯到记录历史变迁的照片,无一不彰显着这个民族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展区。看着展板上昔日的艰辛与今日的巨变对比,我深感国家政策对于边远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早上,我们乘车从贡山县前往独龙江乡,虽然进山的路蜿蜒曲折,却也坚实平稳,这条柏油路,不仅是通向外界的物理通道,更是独龙族与现代社会连接的桥梁,承载着独龙族人民迈向新生活的希望。在车上司机师傅说,这条路每次出现落石,塌方,政府都会第一时间派人来修理,“这条路,是独龙族人的生命路”。政府的及时维护,不仅仅是对基础设施的重视,更是对边疆人民生活福祉的深切关怀。
参观学习结束后,我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独龙江乡的变迁,展现了中国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独龙族的故事,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最好诠释。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学子应当从这段辉煌的发展史中汲取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李晴 2021级本科生 新闻学专业:
在来之前,我有翻阅过许多有关的独龙江、独龙族资料,“一跃千年”“直过民族”“七十余年蝶变”“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书信往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不敢去想其中有多少汗水、多少泪水,甚至是多少生命。
在文面女奶奶的专访过程中,我一直通过镜头看着她,镜头里她是一个非常慈祥可爱的老奶奶,她的眼神很亮很清澈,一直笑着。虽然她不会说普通话,但也会抓着我们队员的手努力说出“你们辛苦了”几个字,当我们笑的时候她就笑着看着我们,对我们的采访一直都很有耐心甚至是交心,好像把我们当成了她的孙子孙女们一般。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我可能都不一定活得到这个年纪”,奶奶用独龙语笑着说出了这句话,在七十多年以前,这里的人的平均寿命都在30岁左右,而1945年左右出生的奶奶现在已经近80岁,从这样一句简短的话里面也足见脱贫攻坚在这里的具象体现。我们和奶奶学习独龙语,奶奶也努力和我们学着普通话,给我们唱了独龙语的歌,和我们一起拍合照,最后离开时,她一直挥手和我们道别。走了一段距离后转身时,我发现奶奶还在原地看着我们,心中的不舍达到了顶峰,也在期待着我们的下一次相见。
陶谢璐 2022级硕士研究生 刑法学专业:
历经一天半的时间从昆明抵达独龙江乡,一路上见到了巍峨耸立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沿途美丽的景色驱散了赶路的疲惫,但却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条通往独龙江的“美丽公路”修建有多么不易。从贡山县到独龙江乡的路程仅有79.6公里,实践团队却花了2.5个小时到达,沿途近800个弯道和因为降雨充沛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都是这趟调研之路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却是在这一趟旅程才切实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翻山越岭。
杨时平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独龙江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东临丙中洛镇和茨开镇,西、南与缅甸相连,北邻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曾经因为极为崎岖的地势难以与外界沟通,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状态,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这条隧道贯穿高黎贡山,选择在高黎贡山雪线下进行开凿,保证在大雪封山的时候也能够保证通行无阻,隧道全长6680米,耗资10多亿元,但也正是因为这条隧道的修建,彻底打破之前大雪封山半年难以进出的局面。据杨老师介绍,第一次通过这条隧道的是一位十几岁的小女孩,严重烧伤危在旦夕,在隧道建成打通的第一天就由乡里送到隧道口,武警官兵在此待命,及时将小女孩送到北京救治,挽救了幼小的生命。
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我曾经只停留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这一次实践才有了更加真切的感觉。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提出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看到独龙江乡70余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公路、打隧道、兴产业、建新村等),这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真实展示,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独龙族的“蝶变”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张星怡 2023级硕士研究生 资源与环境专业:
经历了一天半的车程,终于抵达独龙江乡,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路要好、房子要好、设施要好。在下午见到乡政府工作人员杨老师之后,我发现杨老师眼中盛满的,不仅仅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自豪,更是对独龙江乡满满的热爱。在与杨老师交流中,他谈到他们坚守在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家乡,更因为这是祖国边疆,与他一同扎根边疆的青年人还有很多。在到村走访调研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就是国旗飘扬在独龙族人民家家户户,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独龙族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情感回应,这份感情的连接是双向的。
此外,基于我所学专业,我见到了丰富的动植物,有草果、灵芝、重楼等绿色产业,才明白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独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了这“动植物王国”。此前,我的学术研究只是在电脑和书本上,对着云南省的地图和鸟类分布点进行研究,但是来到它们的栖息地,看见珍稀鸟类以及照片,发现它们都是熟悉的“老朋友”,那一刻更加理解了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