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云南考察,为云岭大地锚定“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的发展坐标,强调“要立足云南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新闻学院组建“信仰扎根乡土·青春智绘丽江”社会实践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深入丽江乡村、纪念馆、书院、产业园,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文化弘扬、历史文脉传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四大核心议题开展探访实践,为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云大样本”。

实践团队行前合影
一、互嵌共融同发展民族团结谱新篇
在丽江大研古城东郊,文林村是一座特殊的村落——它是古城内唯一保留原住民整体居住格局的村落,却又因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各族“新文林人”扎根创业的热土。实践团初入文林村时,便被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画卷打动:青石板路上,纳西族老人背着竹篓与汉族商户笑着寒暄;巷口的民族团结墙绘前,藏族摊主正教游客写东巴文祝福语;村里村外都为次日的火把节忙前忙后……334户村民、982口人,55%的原住民与45%的“新文林人”在此共生,用“石榴籽”般的紧密相拥,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团队成员与文林村党组织工作人员交流
“互嵌式”发展从“地理相邻”到“经济相融”
实践团从村党组织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文林村在规划发展时便明确“不排斥外来经营者,而是引导其融入本土文化”——欢迎外来商户按照村规民约在文林村开设客栈、餐馆,成为“新文林人”;村里的原住民则可通过出租闲置房屋、参与商户经营、销售手工艺品等方式,分享文旅经济红利。来自四川的客栈经营者小李,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19年来丽江时,本担心‘外乡人’不好立足,没想到村里主动帮我对接纳西族木工师傅,把客栈装成了‘纳西庭院+现代舒适’的风格。现在我的客栈里,6名员工有4名是本地纳西族村民,旺季时还会请藏族邻居帮忙打理庭院,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小李的客栈,如今已成为文林村“新老融合”的缩影——客房里摆放着东巴文书法作品,早餐提供纳西族特色的“鸡豆凉粉”,节假日还会组织住客与村民一起跳“打跳”,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截至2025年7月,文林村已有100余家客栈、40余家餐饮店、50余家特色商铺,“新文林人”经营的商户带动本地就业超300人,原住民家庭年均收入因文旅产业不断增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互动,打破了“外来者”与“本地人”的身份壁垒,让民族团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基础。

实践团聆听“文仕如林”的由来

实践团对文林村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实践团在文林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碑前合影
“示范户”引领从“个体互助”到“群体共融”
如果说“经济共生”是文林村民族团结的“骨架”,那么“民族团结示范户”便是串联起各族群众的“血脉”。实践团在村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访了民族团结示范户,其中纳西族杜万城家的“多民族家庭”故事,让实践团深受触动。目前,文林村的多民族家庭从十年前的37户增加到了112户,已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多民族融合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以前觉得‘民族团结’是大道理,看到杜叔叔家的生活,才明白它就是邻里间的一句问候、困难时的一次帮忙。”实践团成员、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学生张闻宇说,这次走访让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具象化理解——它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各族群众在柴米油盐中构建的情感认同。

实践团在村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拜访民族团结示范户杜万城家

实践团对杜万城进行访谈
青年视角科技如何为民族团结“搭新桥”
实践团在感受文林村民族团结成果的同时,也在思考“专业所长如何助力民族团结”。经过与村党组织工作人员、商户代表的座谈,团队提出了“文林村民族团结数字服务平台”的初步构想:通过小程序整合“民族文化展示、互助需求对接、文旅资源推荐”三大功能——比如设置“日常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板块”,用AI语音识别帮助游客学习基础少数民族语言;开通“互助需求通道”,村民可发布水电维修、农产品销售等需求,其他村民或商户可接单响应;推荐“民族融合体验项目”,如纳西族打跳、藏族酥油茶制作等,让游客深度参与。
“文林村的民族团结是‘活’的,我们希望用科技让这份‘活’延续得更久、辐射得更广。”实践团指导老师、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赵文琦表示,后续团队将结合村民需求,切实考虑项目落地的可能性,可先通过2025年秋季学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让实践团成员先做起来,看看实际效果,希望青年智慧能为文林村的民族团结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在文林村合影
二、星火照亮长征途精神熔铸丽江魂
“贺龙击石鼓,红旗漫江舞。”在丽江石鼓镇,金沙江在此拐出一道“U”形大弯,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正是在此完成了“抢渡金沙江”的壮举,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为北上抗日奠定基础。实践团来到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在锈迹斑斑的木船、泛黄的电报、生动的故事画前,聆听那段“军民同心渡大江”的红色历史,接受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

实践团在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合影
历史回响船工与木船的“生死约定”
纪念馆内,一艘复刻的木质渡船静静陈列,船身上的裂痕仿佛仍在诉说89年前的紧张与壮烈。一万八千多名红军战士,和28名船工,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用七只木船和二十几只木筏,昼夜不停摆渡。仅用了四天三夜,分别从沿江的5个渡口,成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顺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唱响了军民团结渡江的凯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纪念馆的一幕幕故事画前,实践团认真聆听,详细了解了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的战斗史及当年红二、六军团过石鼓时,军民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正是这份‘军纪严明’与‘群众拥护’,让红军在4天3夜里,从5个渡口成功运送1.8万余名指战员过江,创造了“军民同心渡天险”的奇迹。”实践团成员、新闻学院2024级学生贾凡琪说,“以前在课本里学‘军民鱼水情’,今天才明白,这‘情’是红军用纪律换来的,是百姓用生命守护的。”

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长征故事介绍
精神解码红色文化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红色+”模式让历史资源与现代产业深度耦合,不仅提升了丽江的文化内涵,也助力地方经济多元化。红色文化不是“封存”在纪念馆里的,而是要“活”在乡村发展中。“目前,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已逐步形成重走长征路、‘吃红军饭’等旅游路线。”副馆长张学文表示,下一步,将依托纪念馆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平台,继续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设更加美好的丽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实践团在前往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途中
青年视角用科技让红色历史“年轻化”传播
作为“数字原住民”,实践团成员对“红色文化如何吸引年轻人”有自己的思考。在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交流后,结合团队2025年春季学期申请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团提出了“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建议:一是利用AI技术制作“虚拟讲解员”,让游客通过AR眼镜与“虚拟红军战士”互动,听其讲述渡江故事;二是开发“红色记忆”小程序,设置“长征知识闯关”“红军路线模拟”等游戏化模块,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感;三是用3D建模还原“红军抢渡金沙江”场景,制作短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我们专业学的是软件、AI,希望能用技术让红色文化‘潮’起来。”实践团成员、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学生韩佳峰说,团队已初步完成“虚拟讲解员”的原型设计,后续将与纪念馆合作优化细节。“红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青年。”带队老师赵文琦表示,实践团的探索不仅是“传播红色文化”,更是“让青年在参与中理解红色精神”——当学生在做大创项目时,他们会主动查阅历史资料,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史实;当他们制作宣传视频时,会思考“如果我在当时的情境下,会怎么做”,这种“沉浸式”参与,让红色精神真正融入青年的价值观。
三、墨香馥郁漫古城文脉绵延续千年
丽江古城的西北隅,雪山书院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书院,如今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实践团来到雪山书院,与院长和国相、东巴文化传承人和正东交流,探寻东巴文化从“濒危”到“复兴”的传承之路,理解“传统文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实践团与和国相院长等在雪山书院前合影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人类文字的活化石’。”和国相院长指着书院陈列的东巴古籍,向实践团介绍: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文、东巴经、东巴舞、东巴音乐等,是纳西族千年文明的结晶,但在20世纪末,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断层,东巴文化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当时丽江能完整背诵东巴经的传承人不足10人,会制作东巴纸的工匠仅3人。“我年轻时跟着父亲学东巴文,当时很多人说‘学这个没用,不能赚钱’。”和正东老师是东巴文化省级传承人,他回忆道,2000年前后,他曾在街头摆摊教东巴文,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2010年,雪山书院开始推动“东巴文化公益传承”,情况才逐渐好转。和国相院长说:“传统文化不是‘古董’,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真正活下来。”

实践团与和国相进行访谈

和国相介绍雪山书院历史
传承密码从“课堂教学”到社区融入
在雪山书院,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东巴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每周六上午,“东巴公益课堂”准时开课,20余名学员中有小学生、上班族,也有退休老人;课堂上,和正东老师用“象形文字+故事”的方式教学,比如教“山”字时,会画一座像玉龙雪山的图案,再讲纳西族“雪山是神山”的传说;学员们还会动手制作东巴纸、书写东巴文书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产品。 “2024年,我们的东巴文化公益培训班开了42次课,20名学员顺利结业,其中3人已经能站上讲台,成为‘年轻传承人’。”和国相院长自豪地说。除了公益课堂,雪山书院还打造“社区文化枢纽”:每月开展“一月一庆生”党员活动,每周五组织“乐活社区大学”文化培训,每周六的东巴公益课堂场场爆满,吸引周边各族居民参与。和国相院长说,文化是最好的“粘合剂”——当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学习东巴文、跳东巴舞时,便会在文化共鸣中增进认同。

实践团在和国相带领下参观

和正东现场书写东巴文

和正东现场书写东巴文
青年视角用科技让东巴文化“走得更远”
经过与和国相院长、和正东老师的讨论,实践团对东巴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想法初步确定了三个方向:一是建立“东巴文数字库”,对东巴古籍进行扫描、识别,建立可检索的数据库,方便研究者和学习者使用;二是开发“东巴文学习APP”,加入“AI批改”功能,学员书写东巴文后,APP可自动识别并指出错误;三是用VR技术还原“东巴文运用场景”,让游客通过VR设备体验纳西族传统文化活动,了解东巴文化的实际运用场景(如纳西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东巴文化的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和正东表示,年轻人的科技视角为东巴文化传承打开了新思路——比如之前有学员用东巴文设计T恤图案,在网上销售,既传播了文化,也为传承者带来了收入。实践团成员、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学生聂宇琪说:“我们希望用专业技术,让东巴文化从‘丽江的文化’变成‘全国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实践团参观雪山书院藏品

团队成员交流东巴文

“云南大学”“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东巴文展示
四、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解码高原经济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时强调:“云南要立足多样性资源,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走进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与白沙寻豆师庄园,深入了解科技如何为高原特色产业“插上翅膀”,见证“一朵花”“一杯咖啡”如何带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

实践团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合影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科技种出“幸福花”
走进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一望无际,温湿度传感器、自动灌溉系统、紫外线消毒设备整齐排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靠天吃饭”的农田。在分拣车间,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多民族协作的场景:纳西族女工正在分拣玫瑰,汉族技术员在一旁指导她识别花材等级,藏族小伙则忙着将分拣好的鲜花装箱。“我家就在附近的村子,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在产业园上班,每月工资4500元,还能学种植技术。”一位分拣女工笑着说,产业园里像她这样的本地员工有300人,涵盖纳西族、白族、藏族、普米族等多个民族,大家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关系非常融洽。

丽江花卉现代产业园内工人在劳作
“产业园不仅带动了就业,还推动了‘产业+民族团结’的融合。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们很远,现在看到产业园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才明白‘产业兴则乡村兴’的道理。”实践团成员、建筑与规划学院2024级学生何瑞鹏说。

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鲜切花品种

实践团与讲解员访谈

团队成员观赏花卉产业园内特色鲜花“洛神”
云南咖啡的“破局之路”从“原料供应”到“品牌突围”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咖啡的评价,让这份“高原味道”受到全国关注。实践团来到白沙寻豆师庄园,了解云南咖啡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庄园内,烘焙师正在操作“分段式慢烘”设备,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以前云南咖啡因为烘焙技术落后,总被吐槽‘酸涩感重’,云南农科院联合后谷咖啡研发的‘分段式慢烘曲线’,能将浅烘豆的果酸涩感降低40%。”庄园技术顾问介绍道。在烘焙师的指导下,实践团体验了咖啡烘焙过程,学习控制温度、时间对咖啡风味的影响。

团队成员体验咖啡烘焙过程
“以前喝咖啡只知道‘苦’,现在才明白,一杯好咖啡需要品种、种植、烘焙等多个环节的配合。”实践团成员、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学生刘阳阳说,这次体验让她对“科技赋能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咖啡师向团队成员讲解云南小粒咖啡历史
青年视角为高原特色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在探访中,实践团成员是第一次从校园走近产业园,纷纷结合专业所长,对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数字化升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针对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可以完善“智能种植监测系统”,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花材生长情况,提前预警病虫害;针对云南咖啡,可以探索开发“咖啡全产业链溯源平台”,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咖啡的种植地、烘焙过程、检测报告,增强品牌信任度。
“我们还考虑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比如预测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鲜花销量,帮助产业园调整种植计划;分析消费者对咖啡风味的偏好,指导庄园优化烘焙工艺。”实践团成员杨黎熙说,后续将进一步与产业园对接。

团队成员在万寿菊种植区合影

团队成员行走在丽江土地上
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丽江答卷”
从民族团结的文林村,到红色传承的石鼓渡口,从东巴文化的雪山书院,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园——五天的实践,实践团的足迹遍布丽江的乡村、纪念馆、书院、企业,他们不仅见证了丽江在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文脉传承、产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更以青年视角探索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对于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而言,这次“三下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青春扎根乡土”的起点——他们将把在丽江的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行动,用软件、AI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让信仰在乡土中扎根,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为云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