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绿汁问计・遗产焕新”——云大学子探索工业遗产活化纪实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9-20 点击量:

清晨的滇中山区,晨风微凉。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山路,清晨的滇中山区,晨风微凉。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山路,踏入绿汁镇工业遗产核心区。错落分布的苏联式建筑群线条硬朗,红砖墙体上虽覆着岁月的斑驳痕迹,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规整与气派;闲置的厂房内,锈迹斑斑却结构完整的采矿设备、传输管道静静伫立,仿佛还在无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机器轰鸣的热闹场景。

为梳理小镇工业脉络,实践团首先走进绿汁镇历史展览馆与滇铜文化展示馆。泛黄的老照片、详实的文字史料,还有帆布挎包、安全帽等实物陈列,将绿汁镇的发展历程清晰铺展。工作人员介绍,1953年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易门铜矿在此兴建,苏联专家带来先进技术与设备,和当地工人携手开启工业征程。此后四十年,这座矿山持续高产,累计贡献利税逾6亿元,成为西南地区重要铜矿生产基地。

为获取最真实的一手材料,实践团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商户展开一场场坦诚而深入的对话。在镇中心一家经营了三十余年的商铺,店主李大爷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你们要是5、6月份来,那才叫热闹!凤凰花开满整条街,红得像火一样,一天要接待上百位游客,忙得我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回忆起旅游旺季的场景,李大爷的脸上满是笑意。他告诉成员们,随着周边高速公路的开通,绿汁镇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加上“工业遗产旅游”的品牌逐渐打响,近几年游客数量明显增多,旺季时单日车流量甚至能突破4000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跟着好了不少。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与多位居民和商户的交谈中,实践团也听到了不少担忧的声音。“旅游热度太集中了,就凤凰花开的时候人多,其他时候街上都没多少游客,生意不稳定得很。”经营着一家土特产小店的王女士无奈地说。她坦言,比起当年矿区几万人在此工作生活时天天都热闹的景象,如今的生意差远了,淡季时甚至要靠缩减成本才能维持经营。

实践团还注意到,绿汁镇近年来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点,如充满复古气息的录音机咖啡店、造型独特的巨型水壶雕塑等,这些打卡点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拍照留念,为小镇注入了一丝时尚活力。在走访中,当地管理部门也提到,镇上还有不少老旧的工业厂房、职工宿舍等历史建筑因资金短缺而闲置,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等问题亟需改善。

经过实地走访,实践团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对绿汁镇工业遗产活化的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政府的规划思路,搭建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沟通桥梁,实践团在绿汁镇政府与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专题座谈。座谈会上,绿汁镇党群服务中心王主任首先系统介绍了绿汁镇工业遗产活化的工作进展。他提到,2020年易门铜矿成功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这成为绿汁镇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始终按照‘挖文化、重保护、活业态、强宣传’的十二字思路推进工作。”此后,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发力,将工业遗产活化纳入地方发展重点项目,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30个提升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道路改造、厂房联通、管网更新、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22项工程,小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实践发现,就绿汁镇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与镇政府领导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实践团也结合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就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等问题与镇政府深入交流,并提出引入高校资源开展文创设计、打造主题场景等建议。对于实践团提出的建议,镇政府领导给予了高度认可。王主任表示,后续将安排专人与实践团对接,进一步细化合作方案,推动政校合作落地见效。

座谈会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深入了解木奔选厂、苏联专家建造的吊桥、矿工电影院等工业遗产核心区项目保护开发现状。木奔选厂作为易门铜矿昔日重要生产设施,锈迹斑斑的生产机器静静立在厂区中央,齿轮与轴承虽覆着岁月的氧化痕迹,却仍能看出当年精密咬合的运作轨迹;一旁的沉淀池墙体上,红色生产标语字迹清晰,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仍鲜艳夺目。团队成员们围在设备旁,指尖轻触冰冷的金属外壳,透过这些实物遗存,仿佛能听见当年机器轰鸣、矿工忙碌的生产场景,对工业遗产的“活态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随后,团队成员们登上横跨绿汁江的钢铁吊桥,这座由苏联专家于上世纪50年代设计建造的桥梁,全桥采用铆钉连接工艺,即便经数十年风雨侵蚀、江水冲刷,桥面依旧稳固平整。走在桥上便能看到工业建筑的硬朗线条与自然山水的柔美风光在此碰撞交融,让团队成员们连连驻足拍照。最后抵达的矿工电影院,虽已停用近二十年,却仍保留着当年的繁盛印记。推开厚重的木门,高大宽敞的观影空间豁然开朗,坡度合理的木质座椅排列整齐。工作人员介绍,影院目前正处于保护性规划阶段,其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为后续改造提供了绝佳基础,这让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工业遗产创新再利用的巨大潜力。

此次实践中,成员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实地走访、影像记录、口述史采集等方式,系统梳理绿汁镇工业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的现状,既触摸到易门铜矿的辉煌历史,也感知到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团队发现,尽管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资金短缺、专业人才不足、旅游业态单一等问题。“从大学教室走向真实的工业城镇,绿汁镇是我们珍贵的‘第二课堂’,我们期待实践成果能为绿汁镇的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思考和力量”,实践团负责人总结道。以此次实地探索获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下一步,实践团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从多维度为工业遗产旅游助推特色城镇建设、工业遗产活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建言献策,让青春智慧与学术力量在地方发展的实践中交汇碰撞。云大学子们在绿汁镇的足迹,正是青年一代响应时代召唤、投身强国建设的生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