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资讯
团学资讯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团学资讯 · 正文
【云青“三下乡”】探寻乡村振兴路上的红色记忆(新闻学院)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3-08-02 点击量: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暑期三下乡党史传播小分队于2023年7月12日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白云乡和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开展社会调研,深入探寻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问题。短短十天的行程让团队成员们在国情社情民情的观察中,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团队成员在屏边白云乡和蒙自查尼皮村)


【在民族文化多元的地方赋能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深入屏边县白云乡多个村落探究少数民族聚集地乡村地区的振兴模式。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素有“寒冬腊月茶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的美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趣味无穷的苗族采花山、欢乐无比的彝族跳掌、三步弦、饭包传情等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现居住苗、汉、彝、瑶等17个民族。


近年来,屏边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民族文化为内核、文旅产业项目为牵引,凝心聚力推动文旅事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感党恩、传承民族文化等主题,大力推动民族文化活动、文创产品、绿色食品、特色餐饮等新兴融合发展。


调研的第一站是“太平村”,该村庄坐落于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是苗族传统民俗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太平村于2019年实现脱贫,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投产47万元建设了太平绣娘坊。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逐渐成长起来了精通苗族刺绣、蜡染技艺的86名绣娘,打造一批能刺绣、能设计、懂配色、懂销售的刺绣人才。绣娘坊总面积19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为露天交流场,90平方米为办公室、裁剪室、操作室及绣品展示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团队发现作为基层党员的太平村委会村委干部们,能较好地抓住机遇,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资本通过一系列运作转化为经济资本。目前的太平绣娘坊主要以“村集体经济投资入股+绣娘参与+公司下单”多种模式融合发展为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下,这种民族文化+商业运作的发展模式,不仅每年能为全村带来100多万元收入,还广泛带动了全村57户共计238人脱贫致富,这让苗族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照顾家”的美好愿景,形成名副其实的指尖经济,同时也将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保护了下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停留于过去时空的艺术,而是形成了一种以多元社会群体作为参与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由村干部主持修建的太平村史馆更加凸显了村落之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由文化传承、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让团队成员较为关注少数民族村落中基层党员干部在其中的身份转变以及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团队成员在屏边白云乡太平村史馆和绣娘纺调研)


【在基层党建坚守的地方点亮乡村未来】


在白云乡白泥塘村和太平村的考察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曾经贫困的地区,通过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村民们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伴随着调研进程的步步推进,团队成员发现基层党员干部不仅仅是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更像是聚焦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他们有的是乡土致富带头人,有的是优秀村干部,有的更是能带富、善治理的基层党组织党员,他们始终时刻把政治标准和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团结带领着为数不多的基层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以“阵雁排空”的姿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力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



在白云乡的期间团队成员多次参观走访和调研了当地作为村干部以及致富带头人的党员陶玉春的阳荷种植基地以及中草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感受到了乡村产业兴旺的氛围。正如他所说“我们刚开始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很多青壮年都在外务工,因为看不到阳荷的经济效益,所以不敢贸然辞职回家。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带起头,你亲身实践了,别人看到栽种阳荷的人赚到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乡跟着我们干”在他的带领下自2019年阳荷产业发展以来,整个太平村的阳荷种植户从最初的50余户发展到700余户,种植规模从300余亩发展到11000余亩。太平村也成了整个白云乡名副其实的富饶村落。



(团队成员在屏边白云乡太平村诺诺寨阳荷种植基地实地走访)


村庄旧貌换新颜。在基层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白泥塘上龙潭村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村规民约制定、红黑榜制度、村民评理理事会等自治方式,打造了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的新村落。将绘制农村文化墙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美化乡村工作的切入点,结合村寨实际,采取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等方式进行村庄靓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场景,绘制了一面面乡村振兴、廉政建设、文明礼仪、中华孝道等墙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现在的村庄焕然一新,不仅增添了乡村美色,也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身处基层的党员干部不仅仅要发挥联乡、联村、联基层、联群众“四级联动”作用,更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出去、以身作则,团结引领帮助人民群众。团队成员们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白云乡白泥塘村委会委员万玉才在2019年在参与高速公路修建时受伤失去了左臂,但他凭借着一股不甘心、不服输的劲儿,选择坚强面对人生,自主创业,成立屏边回香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他积极与福民农产品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签订供货合同,批量生产销售油浸肉罐头、红烧肉罐头等产品,打破零售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齐销售每年创收2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火朵白村民小组养猪20头以上的大户达10余户。并且疫情防控期间,在白泥塘村党总支的号召下,村委委员万玉才发动周围村民连夜将1300斤白菜,500斤萝卜作为“爱心物资”送到河口县老范寨乡政府。2022年,万玉才获得“实干屏边”个人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在屏边白云乡白泥塘火朵白村回香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地走访)


“党建强”带动着“发展强”,在新征程的发展路径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在新时代放射出的崭新的光芒,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有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确基层党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更加需要去探寻这样的革命信仰。


【在革命马灯燃起的地方赓续红色精神】


在第一站屏边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便一同前往红河州查尼皮村,参观了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共同追寻先辈红色革命的足迹,一起共话初心悟成长、感念先辈创业之艰难。1928年在红河州蒙自市查尼皮村,17名党员代表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被中共中央确认为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每一段历史的足迹都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们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团队到达中共云南一大会址之后首先在红色书屋查阅相关史实资料并开展自主研学,随后团队成员就所学内容展开主题讨论。之后便租借了一台语音播放设备,由其中一名党员同志佩戴并熟悉其中内容,然后作为临时讲解员为其他成员讲述会议召开的细节,沿着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拾阶而上,沿途了解石碑上的历史资料,参观中共云南一大会议的茅草屋、文化浮雕墙、历史图片及观看影片等。大家沉浸式地体验了艰苦环境中的信念之光,感受查尼皮的马灯精神,感受早期的共产党人以此为起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望着眼前这座简单却肃穆的茅草屋,我们的心中五味杂陈,如今的神州大地充满了欢声笑语,但它的背后却蕴含了众多革命英雄的血和泪。这一次的探寻活动,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启迪。








(团队成员在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红色书屋开展自主研学)


【在红色党旗飘扬的地方重温红色誓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茅草屋前的党旗下,团队成员举起右拳,肃立于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前,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感受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抗争、追求远大理想的革命精神;在庄重严肃的宣誓声中,将思绪回溯到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现场,看先辈们是如何在偏僻隐蔽的小山村点亮“革命马灯”、点燃“革命星火”,如何在峥嵘岁月中找准方向、追寻理想。



(团队成员在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中共一大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在青春宣讲发起的地方感悟红色思想】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万里征程,唯有奋楫扬帆。在了解党在云南的红色足迹之后,团队成员便结合红色革命故事,赓续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景区内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与游客展开了“守初心、悟前行”的红色话题讨论。







(团队成员在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中共一大会址中开展宣讲)


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们走进乡村,从实践历程中看到了基层党建的强大力量;走进历史,从探寻先烈足迹中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团队成员们表示,我们不仅仅要时刻以早期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优秀品格、弘扬崇高精神,更要学习基层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担当使命、砥砺作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