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茶香牵各族 绿意筑同心——青春共“碳”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与环境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1 点击量: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号召,2025815日至25日,云南大学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创新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赴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乡曼佤老寨等民族聚居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科普为翼,在深入挖掘民族生态智慧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础上,向当地民众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生根。


4A0A72

团队成员合影

一、古茶林海连根脉 雨林绿洲映新章

景迈山,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曾是茶马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态见证——布朗族先民以“茶林共生”的智慧,在千年古茶树间写下人与自然共生的史诗。而今,作为“两山”理论的澜沧实践地,景迈山正以绿色“流量”拓宽生态与发展的转化路径,让古茶香焕发新风貌。基诺山,西双版纳北回归线上的雨林绿洲,基诺族作为第56个民族在此守护着“植物王国”的生态密码,其古茶园与民族文化的独特融合,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守护山水”的缩影。实践团选择来到这两个地方,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精髓——生态文明建设连接民心,民族智慧赋能团结进步。团队以溯源之志,深入景迈山糯岗古寨、芒埂、勐本、翁基、芒洪等传统村寨以及基诺山巴朵、巴坡、洛特老寨、司徒老寨等地,在古茶园与雨林间,开启多维度实地走访与数据梳理的征程。

景迈山

基诺山

为全面解码民族根脉,团队在景迈山糯岗古寨主干道、茶园入口及村民家中展开问卷调查,捕捉村民生活变迁、茶园生态与民族交融的鲜活数据。在古寨,团队成员与村长魏先生(傣族名岩温)的深度访谈,成为理解文化融合的钥匙。这位52岁的村长,父亲是汉族教师,母亲是傣族村民,身份证登记为汉族却精通傣语习俗——他的双重身份,正是茶马古道“结伴而行”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民族融合不是标签,而是日常”,他分享道,父亲早年教书的经历让汉傣文化在家庭中自然交融,而今日古寨的茶产业,正以生态智慧串联布朗族、傣族等多民族协作,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团队成员在村民家中访谈

BD8000

团队与魏村长进行访谈

在芒景上寨,83岁的苏国文老先生,为团队翻开了布朗族生态智慧的“活字典”。这位执教40年的“民族教育领路人”,精神矍铄地讲述着布朗族传承千年的“茶林共生”智慧:“茶树不夺林地阳光,林木为茶遮风保湿——这不仅是种植技艺,更是各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老先生在芒景上寨的教学生涯,培养了无数少数民族学生,他以亲身经历印证,教育如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

苏国文老先生向实践团队讲述布朗文化 团队成员与苏老先生合影

沿生态足迹,团队南下基诺山司徒老寨,这里古茶树葱茏,是基诺族“以茶为媒”振兴乡村的缩影。在与村长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古茶树与森林间种”模式——村民与合作社共护古树茶,古树旁间种遮荫书来增添茶的花香,既守住了雨林生态,又激活了民族经济。团队成员以此为契机,以生态文明教育视角,深度探讨“茶文化如何赋能生态教育与开发保护平衡”。村长说道,如今村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衍生出的雨林徒步、露营等活动不仅带动了基诺族青年留乡、返乡,更促进了基诺山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

团队与司土老寨村长、副村长访谈 团队走访司土老寨

二、古茶新芽映童心 立体科普赋活态

翁基古寨的千年茶林,曾是布朗族先民以“茶林共生”智慧写就的活态史书,那些深埋于采茶、制茶技艺中的文化基因,如同古茶树根系,滋养着代代相传的身份认同。然而,当现代生活浪潮席卷山乡,如何让新生代读懂叶脉间的文明密码?这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传承关键在青年”的时代命题。

团队以上门式科普为解码器,在翁基古寨开启一场文化赋活实践——用孩子们熟悉的茶山为课堂,以“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为课本,将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的古老工艺,化作可触摸的“茶文化基因图谱”。当布朗族少年举起手惊呼:“原来爷爷的制茶手艺是千年‘活化石’!”,这一刻,团队以生活化叙事让历史照进现实,更以“茶艺体验+故事工坊”的跨媒介传播,使孩子们在氤氲茶香中读懂家乡:从茶马古道马帮的结盟史诗,到今日生态茶园的多民族共护,茶文化始终是联结“我”与“我们”的精神脐带。团队成员李睿宁以“干栏式建筑”为鲜活课堂,带领布朗族少年穿梭于古寨木楼之间,通过亲手触摸梁柱、观察屋檐图腾,将古老的建筑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家园文化密码”,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顿悟村寨房屋千年屹立的奥秘。

团队成员在翁基古寨进行茶文化科普 团队成员进行古建筑科普

清风裹挟着茶香,将团队引向勐海县曼佤老寨的“雨林教室”——古榕树冠如盖,虬曲的枝干撑起茅草覆顶的天然课堂,粗砺的树干横卧为长椅,蝉鸣鸟语是天然的背景音。在这座雨林亲手搭建的教室里,团队以“深邃的普洱茶”为轴心,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解码:投影幕布悬挂于茅草檐下,茶叶演化史化作动态图谱——从布朗族《祖先的茶林》传说,到绿、红、乌、普洱四大茶类的变色魔法,孩子们指尖划过屏幕,茶多酚氧化的科学原理在树影婆娑间“活”了起来。

132B44

团队成员在曼佤老寨进行茶文化科普 团队与小朋友在雨林教室合影

三、踏歌织月融盟契 文脉溯根铸同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不是孤立的仪式,而是生态智慧与情感共鸣的融合——它关乎如何将布朗族的古茶林敬畏、基诺族的雨林哲学,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本次实践正是以“从参与到共情”为主线,在沉浸体验中解码文化基因,让多元民族叙事汇入中华文明长河。
 
团队走进中国基诺族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从原始社会直跨社会主义”的文明记忆的圣地。馆内,轮歇耕作微缩模型展示着13年森林休耕期的生态循环,清光绪年间的傣文古茶树保护契约拓片,见证多民族共护青山的千年盟约。讲解员手指神鼓“司土”解说:“鼓点频率与鸟鸣共振,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团队与馆员讨论时,以契约拓片为“教具”,探讨如何将基诺族“茶林共生”案例转化为中小学课程。一名成员轻抚契约感叹:“这不仅是生态智慧,更是‘多元一体’的活化石!”

团队成员参观基诺族博物馆 团队在基诺族博物馆合影

踏进曼佤老寨的暮色,团队成员浸润在布朗文化的脉动中。耳畔漫开布朗古歌的悠扬,如茶山云雾般缭绕;眼前跃动着舞蹈的曼妙身姿,似古寨檐角振翅的银雀。当文化的感染力如藤蔓缠绕心间,成员们与村民已并肩而立,共吟熟悉的旋律——此刻,歌声不仅是音符的流淌,更是血脉相通的古老回响。村寨广场上,象脚鼓声穿透竹楼,笑语织成流动的星河。村民以赤诚之心邀约团队共舞,让篝火映照的夜晚化作民族风情的盛宴。以舞为舟,载着情谊溯流而上;踏歌为桨,在旋转的银饰光晕中划开文化交融的涟漪。为让团队深触民俗之魂,村民以歌舞为梭,将彩线般的文化记忆织入远方客人的掌心。他们身披霞色织锦,头戴星月银冠,腰缠澜沧江波光般的彩绸。灵动的舞步踏响大地心跳,银铃碰撞如山涧清泉,歌声则似茶马古道上悠远的驮铃。这份灼热的邀约,让团队成员坠入舞阵的星河——每一次旋转,都是跨越山水的文化共情;每一次携手,皆是心照不宣的文明对话。

曼佤老寨小朋友表演节目 团队与曼佤老寨村民一同跳舞。团队成员与村民合唱

博物馆的契约拓片与曼佤的民族舞动作,在团队心中凝成同一幅图景:当基诺族的轮歇智慧从静态展陈转化为教育动能,当布朗族的舞步从仪式场域跃入情感日常,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的多样性,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美美与共”的生命力之源。这趟旅程证明:唯有深扎民族根脉,在生态解码与舞动共情中“创造性转化”,方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十余天的滇南之行,团队走过 13 个少数民族村寨,收集百余份问卷,开展多场科普活动。从古茶林的生态智慧,到雨林课堂的文化传承,再到歌舞间的情感交融,每一步实践都在印证:生态文明建设是连接民心的桥梁,民族文化传承是凝聚力量的根基。未来,会有更多云大学子循着实践团的足迹,走进民族地区,了解民族文化,参与生态保护,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续写各民族同心筑梦、团结奋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