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边疆民族团结精神资源的时代价值,7月20日至25日,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传承与发展”实践团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诞生地,宁洱承载着70余年民族交融记忆:茶马古道驼铃声见证各族商贸往来,普洱府建制推动中原与边疆文化融合,1951年各族代表剽牛盟誓立碑,如今精神传承已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实践团带着“解码精神内核、探寻传承路径、彰显时代价值”的使命,用6天时间深入这片民族团结的热土,在走访中触摸历史,在实践中感悟初心。

团队合影
访机构、听故事:解锁精神内核的“密码本”
“这不是简单的民族盟誓,而是各民族与党的庄严约定!”在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胡凌萧所长的一句话,让实践团对誓词碑精神有了全新认知。团队首站走进这里,在泛黄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解中,翻开了誓词碑的“历史长卷”——从1729年普洱府建制推动文化融合,到茶马古道上各族商贸往来的繁荣,再到1951年元旦那震撼人心的一幕:佤族代表拉勐举起剽牛刀,大声喊出“各民族都是亲人、兄弟,要团结一条心跟党走”,各族代表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更让这份精神焕发新生。“参观人数增加近40%,国际留学生、实践团队都来打卡!”胡所长的话里满是自豪。

成员在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阅读相关资料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资料记载
若说宁洱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诞生地,那民族团结园便是这份精神最鲜活的“陈列馆”。实践团的脚步踏入这里,在文管所周林老师——这位特殊“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深度旅程。周老师的外公是当时的盟誓签字代表,从小听着誓词碑故事长大的他,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1951年元旦各族代表举行剽牛、喝水、宣誓立碑的仪式过程。
虽因翻修未能进入纪念馆内参观,但周老师凭借着自己对馆内珍藏的深入了解,向实践团介绍了馆内部分珍贵实物。其中,有1950年全国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团的名册原件,这份名册虽历经岁月洗礼,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记录着那些勇敢走出家乡,前往北京见证新中国伟大时刻的少数民族代表们的身影。此外,周老师还讲述了岩火龙、李保等英烈为民族团结牺牲的事迹。成员们静静聆听,有人悄悄红了眼眶——此刻,“民族团结”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英烈们用热血浇灌、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是誓词碑上永不褪色的承诺。

周林老师向成员们讲解誓词碑的历史

成员与周林老师访谈交流
从研究所到民族团结园,实践团逐渐梳理出誓词碑精神的核心:以“一心向党”筑牢政治忠诚,以“团结奋斗”凝聚民族共识,以“爱国奉献”涵养价值追求。这些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历史细节、有英雄人物、有真情实感的“活教材”。
走古镇、进乡村:看见精神落地的 “实景画”
精神的力量,终究要在实践中生长。带着对精神内核的理解,实践团走进基层,探寻誓词碑精神如何融入日常。
团队前往磨黑古镇,先后参观思普革命纪念馆、杨丽坤故居与磨黑中学。在思普革命纪念馆,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还原了边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历程;杨丽坤故居内,“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奖牌、《美丽人生》专题资料等,展现了少数民族艺术家与各民族同心同行的故事;磨黑中学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内“继承遗志”主题展区与常年开展的烈士纪念日活动,让誓词碑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思普革命纪念馆


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及馆内相关事迹
团队沿着崎岖山路前往谦岗村——誓词碑签字代表方有富的故乡。“走这一趟,才懂当年代表们走出深山盟誓的决心!”一路跋涉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年少数民族代表走出深山、赴普洱盟誓的坚定决心。在方有富故居(现改建为陈列馆),“火塘夜校”的场景格外醒目:木质火塘旁摆放着桌椅,墙上贴着“唱支山歌给党听”“幸福不会从天降,小康社会等不来”的标语。如今,村民们仍会围坐在这里,学精神、议产业,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种茶叶、搞养殖,让民族团结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谦岗村“火塘夜校”


团队前往谦岗村
实践团走访宁洱县教体局,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校园传承实践。据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各校均成立誓词碑精神讲解员队伍,每学期组织学生进社区宣讲;普洱中学、磨黑中学等示范学校通过舞台剧、作文大赛、绝版木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精神内涵。更令人动容的是,宁洱民小的“小小讲解员”曾登上中老铁路列车,用稚嫩童声为旅客讲述誓词碑故事,让“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誓言随列车传递。此外,团队还了解到,当地排演的花灯歌舞剧《盟誓》自2021年初演以来,已在社区、校园巡演多场,以创新的文艺形式让誓词碑故事深入人心。

实践团队在宁洱县教体局与白茹老师进行交流
聚合力、破难题:探索传承创新的“新路径”
“今年围绕誓词碑的活动已超1000场!”在宁洱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话展现着民族团结誓词精神传承的热度。团队先后走访宁洱县委宣传部、统战部与民族团结研究所,从这些部门获悉,当地通过编纂《碑魂》《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等书籍深入挖掘誓词碑历史,出台《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对誓词碑的保护,还开发一系列的冰箱贴、哈尼刺绣等文创产品,让誓词碑精神融入生活。

宁洱县开展民族团结誓词碑研学活动以及舞台剧(宁洱县教体局 摄)
在与民族团结研究所胡凌萧所长的二次交流中,团队还探讨了民族团结誓词精神传承的学术支撑与现实难点。胡所长提到,虽已有《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等学术著作,但年轻一代对誓词碑历史的知晓度仍需提升;而从各部门反馈来看,当前传承面临共性挑战:资金与专业人员有限,导致数字化宣传(如VR展厅、短视频内容创作)推进缓慢;部分基层活动形式仍需创新,以更好吸引年轻群体。


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书籍
从1951年各族代表剽牛盟誓的庄严承诺,到如今文艺巡演、校园宣讲、文创传播的多元实践;从茶马古道的商贸互信,到谦岗村的“民族团结促增收”,誓词碑精神已从“历史丰碑”转化为“活的精神资源”,成为宁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此次实践,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了誓词碑精神的力量,更见证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绚烂绽放。
作为云大青年,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边疆民族团结精神资源的宝贵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从宁洱的誓词碑下,到云南的山山水水,再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份跨越70余年的誓言,必将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芒,指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实践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