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和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7月25日至8月14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石榴籽何以相拥?多民族空间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与融合路径”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用眼睛观察真实边疆、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用学术回应时代关切。
此次实践紧扣“石榴籽为何更紧”的主题,聚焦“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三类多民族空间格局,探索其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两者如何最终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队秉持“政治引领、学理支撑、问题导向、实证求真”的原则,将学术观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基层社会的鲜活实践中捕捉真实片段,沉淀可感、可学、可推广的经验,以青春之力参与到新时代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实践团合影
政校同向:描绘田野的路线图
7月28日,实践团赴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开展座谈,了解当地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协同治理与群众性活动等工作方面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与基层经验做法。座谈会后,团队对于本次实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划:空间类型判定上,在人口结构等宏观口径之外引入“公共空间共享度”“跨族平台密度”“边界接口数”等在地变量,提升判定精准度;“三交”观测上,从“是否发生”升级为“频次—质量—持续度”,并将“澜沧街”周末集市与拉祜族“葫芦节”等民族节日作为重点观测窗口;在场景选择上,提出“生态铸牢”思路,用“守护山林”的生态观将各民族紧紧联系起来。本次座谈会为实践团装上了“导航仪”,让团队成员带着更清晰的路线图走向社区与村寨。

团队指导老师与澜沧县民族研究所所长李晓维进行交流学习


实践团在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开展座谈并合影
以史映今:走进澜沧县博物馆
实践团走进澜沧县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依次参观相关主题展陈,从地方历史脉络、民族文化元素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整体把握澜沧在边疆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在地实践线索。研学过程中,讲解员用拉祜语唱出“牡帕密帕”和一段段民族团结歌曲,让实践团在“听得见的历史”中直观体会到文化叙事与情感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团队成员在旋律与图像的交织中,进一步意识到:以神话、史诗、民歌为载体的公共文化记忆,既是族群身份的情感根基,也是推动不同族群形成“共属感”的重要媒介。团队成员围绕展陈呈现的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作现场笔记,为后续村(社区)层面的细致观察提供背景参照。


实践团到澜沧县博物馆研学
下沉一线:进社区、到村寨、看变化
实践团依次赴澜沧县娜登社区居委会、勐滨村村委会、南六村村委会、大桥头村委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座谈,并在当地开展田野调查
在社区(村)层面,实践团围绕以下几类问题开展交流与观察:一是空间格局与日常互动——不同民族在住宅分布、公共空间使用与邻里互助中的表现;二是“三交”行为与活动组织——联谊、议事、服务等平台的运行;三是社会心理与情感联结——互信、互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感知;四是公共服务与治理协同——基层党组织、群众性组织在议事协商、矛盾化解中的经验做法。团队通过主题座谈、走访交流与情境观察相结合,收集一手资料、记录真实感受。


实践团在勐滨村委会与娜登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座谈
所见所悟:把“变化”写在祖国边疆
从县级部门到社区村寨,从制度安排到日常互动,实践团在一次次走访与交流中,对“空间—行为—心理—意识”的链条有了更具现场质感的把握:县乡村三级协同发力、群众广泛参与的态势持续巩固,基层组织聚合资源、搭建平台、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批贴近民情、便于共治的做法在实践中迭代优化。与此同步,团队成员有意识地把个人的即时体会与学术观察相互“对表”,将所见所悟沉淀为可讨论、可检验的观察点与改进清单。
在“大杂居”的县城与集镇综合服务节点,团队首先看到的是“高频接触带来的高质量联结潜力”。人群流动活跃、公共空间密度高、服务平台集中,为跨族相遇、相知、相助提供了稳定场景。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澜沧街”每周末赶集——周边乡镇群众按周而至,买卖之外更是信息交流与情感联结的固定时段,成为不同民族持续“打破生疏—积累互信”的天然平台。围绕节庆活动,当地同志提到拉祜族“葫芦节”的时间安排也很关键:如今4月前来赶集的周边群众不少,氛围热烈;而过去多在11月,恰逢秋收结束,大家更有空来澜沧相聚,文化活动更容易“唱到心坎里”。这让团队意识到——节庆节奏同农时规律对上拍子,能够把城市综合服务节点、周末集市与年度大节有机衔接,形成“周度集市—年度节庆”的双循环供给,既保热闹、更留温度。正如一位同学在笔记里写道:“热闹之后要有‘留场’,把一次性的欢聚接力成常态化的共治。”
在“小聚居”的山村片区,实践团更直观地体会到“圈内紧密—圈外稀疏”的结构现实:同族、同屋场的互助链条紧密而高效,公共事务多以熟人网络为主。但跨村(跨族)的常态化接触机会相对有限,需要“桥接节点”把不同社会圈层有序连通。围绕这一点,澜沧县民族研究所所长李晓维提出了“生态铸牢”的思路——各民族本就有守护山林、敬畏自然的共同文化底色,将生态保护与信仰敬畏对接基层治理,能够自然生成“共同在场”的议题与合作框架。实践团据此把学校、卫生室、合作社、护林点、流动服务车等高频公共节点标注为“桥接点”,并新增记录项:“生态议题是否进入常态议事”“护林巡防是否跨村跨族搭班”“生态活动是否与节庆/校社活动联动”。一位队员写下感受:“同走一条护林线,比同坐一场会议更能把心‘拧’在一起。”




实践团在南六村与大桥头村进行入户访谈
在“交错杂居”的界带村寨,实践团愈发感到“边界即联系、差异亦资源”的实践意味:毗邻而居带来高频接口,公共空间、生产资料与节庆时序的协同,构成了跨族协作的主要议题。结合前述“生态铸牢”的启发,实践团将界带河谷、山林、取水点等公共生态单元视为天然的“共同体场景”,把“联防火险—联护水源—联治生境”的日常机制,作为检验三交行为是否能够沉淀为互信规则的关键抓手。团队在实地记录中重点追踪三条主线:“协商是否常设化(例:固定议事日与轮值小组)”“规则是否可预期(是否有‘看得见’的清单与奖惩)”“执行是否有回路(事中监督与事后复盘)”。有成员写下现场感:“同在一片山林里劳作,站位不同、目标一致;把‘我的林’说成‘我们的林’,心理的边界就软了。”
以学促行:青年在田野中成长
从澜沧出发,实践团队看见“空间—行为—心理—意识”的逻辑在大地上鲜活运行:周末“澜沧街”的常态相遇,托举起高频而有温度的联结;“葫芦节”与农时同拍合辙,让节庆真正唱进群众心里;“生态铸牢”把护林、护水、护家园变成跨村跨族的共同任务;界带协商把“一次性对话”固化为“长期性共治”。这些来自边疆的细节,正在汇入国家战略的大图景,回答着“石榴籽何以紧拥”的时代追问。作为云大青年,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在实证与行动之间来回校准:把集市与节庆的“热闹”沉淀为制度化的“留场”,把熟人网络延展为公共网络,把“我的林”推进为“我们的林”,把一个个可感可触的好做法,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清单与研究简报,服务基层治理、赋能示范区建设。
石榴籽更紧、同心向未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以“魁阁精神”的学术坚守回应国家关切,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提供一套系统完备、理论可释、路径可行的科学模型与实践方案,让每一粒“石榴籽”都能真正紧紧相拥,为深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青年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