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锤炼在校大学生的品德修为,云南大学2025年“云大万里”社会实践,聚焦“返家乡”实习实践主题,组织全校45支实践团队,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投身爱心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社情民情探究。云大学子在反哺桑梓中锤炼初心,在奉献社会中提升本领,努力以实干实绩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生动书写当代青年与家乡发展双向奔赴的青春答卷。
关注弱势群体,践行青年担当
2025年8月,云南大学医学院与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学子组成“医舞漾暖”跨学科实践团队,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残疾人电子商务创业中心,聚焦残疾人身心健康与社区康复服务新路径,探索“医疗+舞蹈”双维助残模式。实践期间,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划分医疗检查、舞蹈互动与需求探索三大功能区,为当地残疾人电商从业者提供基础健康监测、三伏贴服务和康复指导。“我们不仅要带来专业帮助,更要让每个环节都充满温度。”团队负责人郑重介绍。医疗组累计为30余名残障人士完成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后续撰写需求报告奠定数据基础。舞蹈组则通过一对一访谈,将传统锅庄舞改编为适于久坐人群的舒展动作,帮助缓解肩颈疲劳、促进肢体协调,很多参与者现场跟随音乐主动加入,气氛温馨融洽。团队还将系统总结服务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助残模式手册,为残疾人康复贡献青春智慧。云大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促进残健融合、推动社会包容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实践团与当地残疾人创业中心深度沟通

医疗组同学为残疾人员工完成基础体检

舞蹈组同学讲解舒展运动

舞蹈组同学演示舒展运动

实践团与残疾人电商从业者合影
在云南昭通鲁甸的托儿所,建筑与规划学院学子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聚焦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依托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活动。实践团为孩子们带去水彩笔、素描本等绘画工具,组织以“家与梦想”为主题的美育课堂,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情感。团队成员从色彩与构图耐心教起,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我的未来梦想画”创作环节,鼓励孩子们描绘自己心中的家和理想,并在创作过程中给予一对一陪伴和肯定,帮助他们在艺术表达中建立自信。团队还特别设置“安全情景小剧场”,模拟“陌生人接触“、“烟花爆竹燃放”等常见风险情境,帮助孩子们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实践团成员们的行动有效回应了留守儿童在美育培养、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也展现出高校青年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的实际担当。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基层工作者传达绘画理念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交流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对话历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
8月初,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薪火传湘韵-红脉耀华容”实践团赴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禹山镇与东山镇,开展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专题社会实践。在禹山镇何长工故居,团队走访了其生前住所与家族宗祠,参观青少年研学基地,并与《神奇禹山》作者孙刚先生进行座谈,深入了解红色文旅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城关镇烈士陵园,团队成员在馆长带领下瞻仰烈士纪念设施,认真聆听讲解。透过一段段感人故事,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何长工同志在军事教育和后人培养中的执着与付出,也更理解这片土地对红色基因的坚守与传承。团队还前往东山镇战地医院旧址和明碧山村革命纪念地,开展实地走访与村民问卷访谈,探究文物保护现状。这些偏远旧址虽面临交通不畅、宣传不足等困难,但村干部的话语中仍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像方之中烈士这样的事迹,能被更多人知道。”一路走访后,团队成员们既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振奋,也对部分旧址的保护困境充满关切。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也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我们会把这些故事带回去、讲出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纪念馆讲解员为来访者的讲述何长工生平

实践成员观摩何长工故居

团队合影

团队与明碧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合影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双向互动传薪火”实践团,于8月4日来到同样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遵义市长征街道河乐社区。正值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在这座烙印着中国革命“深刻转折”记忆的城市中,学子们展开了一场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与社区居民重温峥嵘岁月。团队成员以生动讲述和沉浸互动的方式,让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和书写在史册里的历史“走”到群众身边。实践团不仅系统梳理了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和红色精神脉络,还精心设计了红色知识问答、红色故事分享等环节,打破传统单向宣讲模式,推动观众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和传承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家乡红色历史的认知与情感共鸣。宣讲结束后,团队通过匿名问卷收集反馈,一位居民动情地说:“这样的宣讲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我们更深入理解遵义的红色历史,也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红色记忆的宣讲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学子们通过真诚的讲述和温暖的互动,让红色记忆真正“活”了起来,走进社区、深入人心。正如一位队员所言:“我们说出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先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播种。红色基因,就是在这样的传递中永不褪色。”

红色历史宣讲

团队在长征街道河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关爱青年成长,助力梦想启航
7月25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的青年学子返回母校信丰县第二中学,开展了一场以“准高三复习策略与心态赋能”为主题的公益宣讲活动,旨在通过学长学姐的切身经验,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子提供务实有效的备考支持。其中,施汝林同学结合自身高考经历与大学专业所学,聚焦数学复习,通过典型例题多解剖析,帮助学弟学妹拓宽解题思路。钟慧同学则立足英语学科,从答题技巧切入,现场演示高效写作方法,增强大家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活动特别设置“你问我答”互动环节,围绕“如何平衡学科时间”、“应对考前焦虑”等现实问题,两位学长耐心答疑,氛围轻松热烈。更令人振奋的是,同年毕业的优秀校友陈杰华通过军旅成长故事的讲述,传递“人生不只一条路,拼搏皆可出彩”的多元价值观,拓宽了学弟学妹对未来的想象。“来自同龄人的真诚分享特别贴近学生心理,比单纯教师说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高三年级组组长陈老师如是说。

施汝林同学分享学习经验

钟慧同学分享英语学习经验

团队成员开展心态赋能讲解

陈杰华同学讲述军旅故事

团队合影
7月13日至26日,在湖北省鹤峰县中坝路社区,云大学子组成的“爱心托管班”实践团顺利开展“七彩假期”活动。为期14天的相处中,云大学子陪伴30余名小学高年级至初一学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暑期时光。针对孩子们在数学应用题上的畏难情绪,团队采用“引导思考+生活实例”教学法,耐心启发,层层突破。五年级学生小宇从最初不敢下笔,到后来能清晰讲解“3人分6块蛋糕”中的分数概念,实现了思维与信心的跨越。队员们还精心设计了卷纸工艺、超轻粘土等趣味课程,孩子们亲手制作出彩色的甜筒、可爱的小动物和家乡小屋,有的孩子将作品送给远方的父母,寄托思念与爱。结业汇演中,孩子们自信表演舞蹈,演唱流行歌曲。当《隐形的翅膀》旋律响起,30多个纯真的声音齐声合唱,成员们的付出也在此刻得到暖心回应。

团队成员辅导小朋友

托管班举行开班仪式

团队成员辅导小朋友写作业

托管班为小朋友过生日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照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从助残扶弱到红色寻访,从知识传递到爱心守护,云大青年把个人成长汇入家乡发展,将课堂所学融入祖国大地。每一次躬身实践,都是青春与家国的双向奔赴;每一份真诚付出,都是信念与担当的生动诠释。未来,云大学子将继续发扬志愿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厚植家国情怀,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青春热血回应时代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蓬勃不息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