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祖国边陲,情暖壮乡童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暑期,云南大学团委组织“云大学子边疆行”实践团奔赴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董那孟社区,开展为期18天的公益支教活动。
来自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软件学院等9个学院的13名学子,通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多元特色课程助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三维模式,累计为社区开展公益课堂44节,开展兴趣拓展11场、民族团结主题活动5次,走访家庭3次,服务社区儿童150人次,用知识与陪伴点亮边疆孩子的夏天,谱写了一段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边疆篇章。

启航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在董那孟中心小学,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一系列富有创意与趣味的特色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诗歌创作引导孩子们用笔尖抒发情感,美术手工激发孩子们无限想象,计算机启蒙带领孩子们初步接触数字科技。多元课程如清泉浸润,有效拓展了孩子们的认知边界。课堂设计融合趣味活动,让文化认同在“汉字接龙”“民俗故事”“普通话绕口令”等活动中悄然扎根。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逐渐从羞涩走向自信,从沉默寡言到积极发言,展现了可喜的成长与转变。




科普启蒙,文化共融
实践团以“科普启蒙+文化共融”为主线,开设“生活中的微生”、“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物理”等科普课堂,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频频,孩子们在踊跃回答中拓展知识边界、培养科学思维。课程有机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从彝族火把节中的热能原理,到壮族歌圩的声波传播;从哈尼梯田的生态智慧,到傣族泼水节的水循环常识——科学知识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生动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智慧与内在联系。


自然育人,悦动成长
在董那孟中心小学,实践团策划的“校园宾果寻秘”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热情参与。他们手持任务卡片,在老师带领下探索校园设施,在“手脚并用”“击鼓传花”“落叶作画”等户外游戏中尽情释放活力、发挥创意,校园中洋溢着欢声笑语。阳光下奔跑的身影、合作中童真的笑颜,化作孩子们心底难忘的夏日画卷。孩子们在协作探索中学会沟通与尊重,在集体游戏中体会团结与荣誉,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民族团结与互助友爱的深刻内涵,为边疆儿童成长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家访暖心,共筑梦想
在家访中,实践团遇到了一位令人动容的父亲。他高一辍学后辗转多地打工,如今在广南经营一家批发超市,尽管面临收益不佳与债务压力,却始终坚定地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这个暑假,他特意将三个孩子从湖南老家接到广南送他们参加此次公益课堂。从这位父亲的眼神中看到最深沉的期盼:即便自己尝遍生活的艰辛,也要奋力托起孩子的梦想。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支教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成为播种希望的园丁。每一次授课、每一刻陪伴,都是在回应千千万万如他一般的父母最朴素的心愿——让孩子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校地联动,回声绵长
实践团的支教成效显著,获得了家长、学校与社区的高度认可。成果汇报展演现场,一位家长感动地表示:“孩子从没这样期待过暑假课程,回家后主动分享所学,进步非常明显。”临别时刻,孩子们将写满真挚祝福的卡片送到老师手中,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学校老师评价道:“云大支教团队如春风化雨,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乡镇领导对本次云大实践团给予了莫大鼓励和认可,莲城镇副镇长刘荣祥表示:“孩子的眼泪、家长的不舍是对云大实践团的老师们最真实的肯定,本次支教活动不仅缓解了家长暑期看护难题,更切实助力了乡村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薪火相传,步履不停
十八天的支教之行,于实践团成员而言,亦是一场铭刻心灵的成长洗礼。正如实践团成员王耀所言:“比起传授知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看到孩子们拔节成长的模样,曾经羞涩躲避的身影,如今盈满期待地追问‘明日课程’;从前总把‘我不会’挂在嘴边的学生,竟能自信说出‘我来试试’!这悄然的变化,恰似广南青山上的春笋,静默无言,却在奋力向阳拔尖。”
知识灯塔,照亮了边疆孩童的前行之路;实践熔炉,锻造了云大学子的使命担当;校地协奏,奏响了乡村教育振兴的和美强音。涓涓细流汇江海,点点星光照征途。我们笃信,在各方的深情浇灌与守望相助下,边陲教育的明天必将愈加繁盛绚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脉,也必将更坚韧、更蓬勃地深植于每一位未来栋梁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