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共同组成的“发展成就观察团”再度启程。这支连续四年开展社会实践的联合团队,今年共汇聚了37名师生,跨越千里相聚春城,开展为期7天、纵贯滇浙两省的数字治理探索之旅,以脚步丈量中国式现代化在城乡实践中的鲜活样本。
彩云之南:解码乡村“数字密码”
实践团首站探访数字技术赋能云南“美丽经济”。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师生们亲见“亚洲花都”如何用大数据串联种植、拍卖、物流全链条,日销千万枝鲜花高效运全球,数字引擎激活传统农业新活力。
而后,团队深入建水县,见证数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青龙镇“数字乡村”平台让工作人员“指尖”办事、网格员巡查、产业数据一屏尽览,数字“毛细血管”让治理更敏锐;团山古村则借扫码听讲、智慧导览、非遗数字化留存,为600年古村注入文旅新机;双龙桥畔,稻田公园的传感器监测、无人机施肥“智慧农田”,与紫陶博物馆3D设计、直播融合的千年产业,共同书写“农文旅”融合的数字新篇。
“从政务到产业,数字化不是冷技术堆砌,而是解民忧、促发展的暖心工具。”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谭立力教授在临安镇总结道。

钱塘江畔:触摸城市“智慧脉搏”
实践团抵达钱塘江畔,开启了解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杭州生动篇章。在良渚随园嘉树养老社区,实践团深入探访CRC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路径。智能床垫悄然守护长者健康体征,紧急呼叫系统秒级响应医护需求,物联网适老改造让居家安全无虞——数字技术正以温情笔触书写“老有所养”的时代答卷。

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参访中,“转化”成为云浙学子解码数字治理双轨实践的关键词。在HIAS科创园和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中,实践团深入探访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深刻领会杭高院副院长陶立关于“种下种子比等待花开更有意义”的人才转化的理念。“这里的研究不仅是论文里的公式,更指向未来城市的治理底座。”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李思媛在实验设备前驻足良久。

从华信设计研究院展示的“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到海康威视的物联网技术如何赋能公共安全与环境监测,再到萧山区税务局的“云上办税”服务体系,杭州之行为实践团成员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轨迹:技术研发、产业转化、政府应用的三螺旋协同模式,这一数字治理体系不仅成为畅通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毛细血管”,更成为激活产业创新、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的动力引擎。

山海交响:共绘数字治理“同心圆”
结营仪式上,两地师生碰撞出思维火花,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思维盛宴。“云南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下沉乡村的生命力,而浙江经验则揭示了系统化治理生态的重要性,”云南大学张子悦同学在汇报中总结道,“东西协作,正是要打通从田野到实验室的创新闭环。”两校带队教师分别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调研的深度与思考的广度,并寄语实践团的同学们要“脚踩乡土、目望世界”。

从红土高原到江南水乡,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实践,以数字为桥,串联起中国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当实践团成员在稻田与实验室、古镇与智慧园区间穿行,记录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样本,更描绘着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东西共进、城乡融合的壮阔画卷——山海不为远,数治正当时。
实践团成员感悟
张子悦:七天的社会实践,让我接触到了众多数字治理的鲜活案例,也由此对数字治理的内涵有了真切而深刻的理解。其中,在云南段的实践经历尤为难忘,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在红河州建水县青龙镇,现代技术与基层组织的深度融合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创新结合不仅大幅提升了行政效能,更让民意表达有了畅通渠道,群众诉求得以精准回应。实地感受中,既体会到基层政务人员扎根一线的辛劳,也见证了云南乡村数字治理的突破性进展。这套模式展现出的生命力,预示着它将在云岭大地加速推广,为更多乡村带来治理升级,最终转化为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与日益改善的生活质量。
亓秀兮:在云南,我们深入斗南国际花卉市场调研产业生态,走访建水调研数字乡村、文旅融合,走进紫陶博物馆触摸历史温度;到杭州,我们在良渚养老社区感受温情,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领略艺术,在国科大实验室、华信设计院、海康威视里洞察科技力量,在税务局交流收获新知。研修过程中,向老师学长学姐们学习知识,与伙伴们一起分享感悟,从萍水相逢到并肩同行,收获的不仅是对数字治理、乡村振兴的认知,也有跨越山海的珍贵友谊。
刘洁:以前我总觉得数字治理是个很宏大的词,然而经历了本次社会实践,才切身体会到数字治理可能就开在一朵花里,藏在每一次为民服务中。在亚洲最大的花市,我看见数字技术如何“浇灌”春天;在建水青龙镇,我发现一个数字政府的转型,比想象中更有温度;在杭州随园嘉树,我触摸到科技为晚年生活赋予的尊严与从容……在青龙镇时,有人问到,是什么促使他们率先迈出乡镇数字政府建设这艰难的第一步。书记的回答简单却有力:“总要有人迈开第一步。”这句话至今在我心中回响。路虽远,行则将至,这件事,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续做下去。
袁芮:此次滇浙联合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数字治理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云南乡村的“数字毛细血管”到杭州城市的“智慧脉搏”,我看到了数字技术如何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提升治理效能。东西协作的实践表明,数字化唯有扎根实际、服务人民,才能真正赋能发展。作为政管学子,我更加坚定要以专业之力推动治理现代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冉骐瑞:此次社会实践,使我对数字治理在税务系统中的应用有了新的理解。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学生,我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关注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何提升税务效率,更敏锐地意识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智慧税务建设中的重要性。税务部门每天处理海量敏感数据,既要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又要确保数据不被滥用或泄露,这对安全技术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实地参观中,我看到他们通过分级权限控制、区块链签章和全流程留痕等手段保障系统安全,但同时也感受到智能化应用仍可能带来新的漏洞和风险。这让我更加认识到,网络空间安全不仅是技术防护,更是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学生,未来应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推动合规治理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把“安全”融入到“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让数字化改革既快又稳。
刘桂卓:本次为期七天的“数字治理的双轨实践”联合调研,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字化对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不同赋能路径。在浙江段,我看到随园社区的数字化服务在改善老年群体生活中的温度;萧山区税务局通过“智慧税务”实现了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在云南段,斗南花卉市场的数字平台、碗窑村紫陶产业的数字溯源、建水古城的“数字+文旅”实践,让我看到了数字化如何助力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也体会到乡村数字治理更注重适配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与治理实践结合。这次调研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学子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城乡数字治理和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
梁铌:回望这次山海之行,我似乎明白:最好的数字治理,或许就是让技术在红土地上生根,在之江水中润泽,既保留土地的淳朴温度,又汲取科技的理性光芒。从云南到浙江,两地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执行理论中“本地化适配”的重要性,数字技术的运用更要注重技术应用与治理需求的匹配度,不然容易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两地数字化路径虽有差异,但我们相信,它们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生活更美好,让治理更有温度。
侯怡菲:在青龙镇的实地调研中,通过点面结合的走访,我深切感受到数字治理正在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数字技术在村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治理效率,也为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新路径。在此过程中,我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借助数字治理进一步做强村集体经济,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以及数字治理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深知,无论是法治、德治亦或数字治理,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人治,最终价值都在于造福人民。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学子,我选择将乡村作为我的课堂和考场,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我希望能真正为乡亲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字工具让村务更透明、让服务更便捷、让产业更兴旺。这是一份需要长期耕耘的事业,我愿沉下心来,做一名扎根大地的“答卷人”,用汗水和智慧,在这场迈向现代化的“赶考”中,写下无愧于时代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