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文化资源转化与文旅产业发展号召,落实“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组建“民族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赴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挖掘佤族美学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为核心,用艺术笔触串联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在西盟的山水间书写了一场“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团队合影
精准实践解码佤族文化的“美学基因”
围绕“美学设计赋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团队师生与西盟团县委召开相关座谈会。团队以佤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核心,积极探索“视觉设计+日用品”“艺术创作+民族文化”融合路径,为西盟县文化旅游产业赋能。普洱寻缘纪文旅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王文武先生在听取了实践团队的主题汇报后,对团队的实践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西盟县概况及需求,并表达了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力支持和殷切期望。

实践团队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报

实践团队与西盟县文旅局开展座谈
座谈会后,实践团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佤族村落,亲身体验佤族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和谐共生,感受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实践团进一步观察到当地村民住宅仍保留佤族茅草屋顶、木质结构,但也同时融入了现代采光与节能设计。团队成员记录建筑纹样、服饰图案等美学元素,收集村民“茶叶包装普通、民族服饰难成游客纪念品”的反馈,探寻“美学赋能”对接实际需求路径。

团队在西盟新村开展实践
团队走进佤族精神圣地——龙摩爷圣地,在文化研究员叶子老师的带领下,开启对佤族原始信仰与自然智慧的探寻。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数百根牛头桩静静矗立,每一根都承载着佤族“万物有灵”的哲学,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祈福。“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最本真的文化印记。”师生们沿着蜿蜒小径前行,听佤族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次探访,也让团队深刻思考:如何用设计语言,让这份“本真文化”被更多年轻人理解与喜爱?

“龙摩爷圣地”讲解员叶子老师演唱《阿佤人民唱新歌》

团队于“龙摩爷圣地”前合影
创新实践让佤族美学“活”在当下
基于前期实践成果,实践团立足专业优势,创新打造“美学+文旅”“美学+非遗”“美学+传承”三大实践模式,将佤族美学元素转化为可落地、可推广的文旅产品与文化活动,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美学+文旅”给文创注入“文化灵魂”
实践团走进西盟县核心城区文创店,店内佤族织锦饰品、创意挂件胸针琳琅满目,每一件都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成员们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产品设计理念、生产流程及销售情况,聆听文创背后的传承故事。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还亲手体验织锦工艺,在一针一线中触摸非遗温度。“从圣地到文创店,是文化从‘根脉’到‘新生’的过渡”,一位成员说,“这让我们更明白,‘美学赋能’就是要让千年智慧成为活态基因。

实践团队参观西盟县文创店

文创店老师与同学互动
“美学+非遗”让织锦技艺“焕发生机”
实践团来到佤锦庄园,与国家级佤族织锦传承人李宪兰面对面交流,聆听她与佤族织锦的不解之缘。李宪兰老师回忆道:“织锦是佤族的‘文化瑰宝’,不仅实用,更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情感。但过去,年轻人外出打工,技艺差点失传。”面对织锦技艺传承困境,她带领村民将传统织锦与现代需求结合,开发出木鼓香包、《阿佤人民唱新歌》旋律抱枕、牛头挂饰等文创产品,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村民实现“织锦增收”,“现在村村寨寨都靠织锦过上了好日子!”李宪兰老师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成员们也积极参与建言,运用所学知识,为织锦注入新的设计灵感,让这块“好布”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国家级佤族织锦传承人李宪兰介绍产品
“美学+传承”为民族团结“厚植根基”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内涵的深挖。实践团先后走进佤族博物馆、佤族窝朗房,系统挖掘佤族服饰纹样、建筑装饰、历史场景等美学元素。丰富的图案、纹样和壁画诉说着佤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沿着历史的长河前行,团队看到了佤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狩猎采集,到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融合,佤族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在佤族窝朗房,窝朗房古朴的建筑与陈设,展现着佤族平等和谐的社会结构,让团队进一步感受到佤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核。团队成员魏凤婷表示:“佤族文化中的美学元素丰富而独特,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果,是我们专业学生的职责所在。未来,我会继续关注西盟的发展,用自己的设计作品讲好佤族故事。

实践团队参观“西盟佤族博物馆”

实践团队在佤族窝朗房开展实践
实践团队有幸邀请到了西盟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杨娜,为团队带来一场生动的“文化课”。杨老师通过解读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的精神内核,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佤语的独特魅力。此外,杨老师还分享了一段文化渊源:“《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就源自《白鹇鸟》。作曲家杨正仁在佤族生活多年,融入对党的感恩、对新生活的向往,创作出这首经典,成为佤族文化的名片。”

西盟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杨娜演唱《白鹇鸟》

西盟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副局长杨娜讲解民间传说
实践尾声,团队成员们穿上色彩斑斓的佤族服饰,与当地青年共舞,欢快的节奏、热情的笑容,让不同民族的情感在互动中交融。“通过这次舞蹈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佤族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成员感慨道,“不同民族之间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交流,就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和情感纽带。”成员的感慨道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内涵。

团队成员体验佤族文——篝火晚会
薪火相传让边疆之美走向更远
“西盟的每一处文化印记,都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团队成员陈荟洁的感悟道出了团队心声。“在龙摩爷圣地,我看到佤族的生态智慧;在佤锦庄园,我看到非遗传承的新路径。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作为艺术学子,要以民族美学为笔,助力非遗活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西盟之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与专业实践,不仅深入了解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艺术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使命。团队负责人胡湘袖表示,将尽快整理实践成果,组织团队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确保合作项目顺利推进,让“民族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落地生根。
从研讨会的思想碰撞,到圣地的文化溯源,再到非遗的创新探索,成员们用专业知识挖掘佤族美学价值,用青春热情连接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未来,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以“美学赋能”为纽带,持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带动更多青年关注边疆、服务边疆,以艺术为笔,以团结为墨,共同书写边疆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团队在“西盟佤族博物馆”门前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