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舞动边陲:耿马非遗传承的密码(体育学院)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9-08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育学院“临沧市耿马县‘武舞’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27日至30日,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4天时间里,团队成员深入耿马县多个乡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度走访非遗传承人、参观文化馆与歌舞团,沉浸式体验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在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中,见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深切感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意义,收获了思想与实践的双重滋养。

实践团队合影

走进芒坑村邂逅马鹿舞与紧那罗舞的非遗魅力

实践团队抵达孟定镇芒坑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赛丙家中,开启了非遗探索之旅。

“马鹿舞傣语称‘嘎朵’”,赛丙一边指导学徒,一边向团队成员讲述马鹿舞的渊源。随着镲、芒、鼓奏响明快的二拍节奏,舞者披覆着由细刻精雕的鹿头、彩布缝制的外壳与竹子编制的骨架组成的五彩斑斓马鹿道具,迈着碎步、扭身摆尾,时而小跳、时而点步,将神兽的灵动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实践团访谈非遗传承人

赛丙传承人家中马鹿舞道具地

马鹿舞是傣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之一,在耿马傣族村寨中广为流传。表演时,通常需要两人配合钻入道具,一人操控鹿头、一人扮演鹿身,二者需保持脚步轻巧协调,才能呈现出敏捷的舞姿。除了常见的“双鹿”表演(多为一雌一雄,通过交流表情、梳理茸毛、打滚嬉闹等动作传递温情),大型活动中还会有十几只“马鹿”同台,并与孔雀、大鱼、大象等形象互动,场面热烈多彩,尽显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团队成员不仅驻足欣赏,还亲手尝试制作马鹿舞道具,亲身感受非遗手作的精湛技艺与文化温度。团队成员在体验马鹿舞道具制作时说到:“一开始觉得做马鹿舞道具挺简单的,真动手做才发现没那么容易。这个道具架子既要能灵活摆动,又得让跳舞的人能钻进去,得来回改好多次才能合适。做好的道具特别沉,一个人根本搬不动,得几个人一起配合着来。外面包的那层绒布也不透气,孟定这地方本来就热,就算不跳舞,光在道具里站一会儿就热得满头大汗了,可见这项技艺能传承下来吃了多少苦头。”

村寨中青年马鹿舞演员正在做演出准备

村寨中青年马鹿舞演员展示舞蹈

马鹿舞演出团队合照

实践团队在赛丙传承人家中合照

同院之内,紧那罗舞传承人岩摆为实践团带来了另一场视觉盛宴。表演时,岩摆面覆彩绘、身披羽翼,在象脚鼓与排铓的伴奏下,舞步既刚劲有力又轻盈欢快。他的双手随鼓点上下翻飞,精准模拟出神鸟振翅的姿态,与排铓的浑厚低音交织成独特韵律。团队成员被这难得一见的舞蹈深深吸引,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精彩瞬间。

交流中,赛丙与岩摆分享了自己的学艺经历、自己学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对于未来非遗传承的展望和期待。他们说:“从小就观赏寨子里的人跳舞,慢慢的自己也开始喜欢并接触,从十几岁就开始跳了,不知不觉已经跳了几十年,还成为非遗传承人,现在也要慢慢跳不动了,不过还好寨子里的年轻一代也逐渐担起大梁。”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这些舞蹈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赛丙老师说:“虽然我年纪大了,膝盖已经不能支撑了,但是我还是一直热爱马鹿舞”它们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情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岩摆展示紧那罗舞蹈

传统傣族乐器展示

紧那罗舞蹈服装展示

传承人相关荣誉证书

探访下城村解码傣族女创拳的“武”韵传承

实践团转赴孟定镇下城村,探寻傣族女创拳的非遗密码。耿马傣族女创拳,又称“涞阶恩赛・女创拳”,其名称背后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最早由一名傣族女子首创,后经武士阶恩赛发扬光大,因傣语中“涞”即“拳”的意思,故得名“涞阶恩赛・女创拳”。在下城村村广场上,女创拳传承人现场展示了这一独特武术技艺。四门、八望、伞尖、傣刀、傣棍等招式轮番上演,传承人动作迅猛精准、拳风凌厉、棍法灵动、刀法犀利,将力量与美感完美融合。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展现了武术的刚劲,更传递出傣族人民勇敢、坚韧、智慧的精神内核。团队成员在震撼之余,也通过传承人的讲解了解到:女创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武术技艺,更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的精神纽带。

传承人展示女创拳

实践团访问女创拳传承人

实践团队与传承人交流

实践团与女创拳传承人合照

驻足文化馆与歌舞团见证非遗从“抢救保护”到“创新传播”的蜕变

实践团来到耿马县文化馆与耿马歌舞团,探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创新路径。在耿马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对非遗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十余年来,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民间,对马鹿舞、女创拳、传统古乐等散落的非遗元素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与归档,让这些曾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得以“留存”。团队成员通过查看档案资料、走访工作现场,深切体会到文化工作者对非遗保护的坚守与付出。

此外,实践团走访了耿马歌舞团。据副团长李波介绍,歌舞团前身为2012年重组的民族文化工作队,2022年正式改制为民族歌舞团,成员涵盖多个民族,是耿马非遗创新传播的重要力量。

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歌舞团将非遗基因融入现代艺术表达的过程:歌舞团创作的《泼水舞曲》系列,还原了傣族泼水节的热闹场景,让传统节日文化以艺术形式焕发生机;而《UP耿马》则通过数字化编排与跨界融合,将马鹿舞、传统古乐等非遗元素与现代音乐、舞蹈风格结合,在抖音等线上平台吸引了百万年轻观众,播放量持续刷新纪录,实现了非遗传播的突破性进展。

实践团与耿马县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访谈

实践团访谈歌舞团副团长

对话古乐舞传承人非遗创新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回响

在走访古乐舞非遗传承人时,传承人不仅现场展示了古乐舞的典雅舞姿,讲述了其历史渊源,还重点阐释了古乐舞的当代创新实践——正如耿马歌舞团在《UP耿马》中的探索,通过现代艺术手法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古老舞姿适配年轻群体的审美,成为非遗“破圈”传播的典范。

访谈尾声,传承人感慨道:“古乐舞的每一次舞动,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回响。”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非遗保护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通过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凝聚各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古乐舞传承人能底展示古乐舞

非遗从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各民族情感共鸣、心灵契合的精神纽带。当马鹿舞的鼓点与现代音乐碰撞,当女创拳的招式融入当代审美,当不同民族的文化工作者携手守护共同的文化财富,实践团队深切体会到:每一项非遗的传承,都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每一次文化的交融,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此次实践虽已落幕,但青春与非遗的故事才刚刚开篇。云大学子既是非遗文化的见证者、记录者,更应成为传承者、创新者。未来,云大学子将带着在耿马收获的感动与思考,把西南边疆的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用青春力量让非遗之花永续绽放,让民族团结的纽带更加牢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实践团队在耿马县文化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