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非遗作纸、科技为笔、文化赋墨——云大学子在滇南边城书写民族地区发展新篇(材料与能源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7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8月20日—27日,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科技铸魂,纳米赋能”社会实践团赴普洱、西双版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非遗作纸、科技为笔、文化赋墨,在民族地区发展的画卷上书写崭新篇章。

团队合影

在普洱的茶香与咖香中,实践团开启了科技助农的探索之旅。走进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队员们沉浸式体验制茶工艺,并尝试将“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酶”技术应用于茶叶加工,该材料可大幅缩短普洱茶陈化所需时间;同时提出将“纤维素纳米纤维-蒙脱石复合膜”应用于茶叶包装,阻湿性能提升,为茶叶产业提供新材料创新方案。技术人员李师傅感慨:“这技术让我们看到了非遗茶技艺升级的希望!”

团队成员在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体验制茶过程

在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圃,陶仕科教授向实践团讲述汉族、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共同守护古茶树的故事。在了解到该资源圃拥有丰富的茶种和古茶树资源后,实践团联想到可以运用团队研发的纳米植物电子智能监测系统,助力古茶树虫害追踪与生长环境调控,为古茶树保护提供科技支撑,让千年古茶林成为民族团结的“活见证”。

陶仕科教授向团队成员讲解茶树知识

陶仕科教授向团队成员讲解茶树知识

在普洱咖啡种植基地,傣族、拉祜族咖农手把手教团队成员栽培技巧。“刨土要深,放苗要正,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拉祜族咖农躬身示范,让队员们深刻体会传统农耕的智慧。队员们参与到咖啡的种植中,汗流浃背却热情高涨。在体验咖啡种植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热烈讨论未来将纳米科技赋能智慧咖啡种植,将来为咖啡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小小的咖啡豆成为联结各民族的“致富桥”。

团队成员在咖农的指导下种植咖啡

团队来到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公司,在参观佤味牛皮制作工艺的过程中,与创始人叶肖交流后了解到佤味牛皮因与呸菜根同存保质期极短,实践团提出“分区包装”和“纳米杀菌材料改进包装”等创新想法,为佤味食品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这位带领汉族、佤族、拉祜族群众将产业做到年销售额1.1亿元的创业者动情地说:“没有各民族兄弟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绩,这些科技方案更让我们的产业有了新盼头!”

团队成员与佤味牛皮创始人叶肖开展访谈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实践团化身 “非遗守护者”,用纳米科技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植物印染傣布技艺传习所内,傣族传承人玉章凤带领队员采摘胭脂果、红蓝草,讲解“明矾媒染”的傣族传统技艺。“这手艺是我们傣族的宝,但见光褪色的问题一直没解决。”对于这个困扰,队员们采集染料样本,计划用新型固色纳米材料助力植物染料颜色的稳定持久性,以提升植物染色的耐光性与耐洗性。万艳芬教授用通俗语言向傣族、哈尼族传承人解释技术原理:“纳米材料能像‘保护罩’一样,让染布更耐晒。”

团队成员现场体验植物热转印

万艳芬教授讲解相关技术原理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里,国家级传承人玉章凤向队员展示制陶技艺。针对傣陶韧性不足、致密度低的问题,团队尝试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改良泥料细度、孔隙率,以及探索傣陶陈胚的材料基因,以提升傣陶的韧性和致密度,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你们不仅带来技术,还让各民族年轻人一起学习,这才是最好的传承!”玉章凤的称赞,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核心要义。

非遗传承人玉章凤老师现场展示手工制陶

团队先后前往景洪市曼峦典村、西盟佤族自治县永俄寨文旅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对傣族织锦、佤族织锦、拉祜族织锦进行走访实践。团队在景洪市傣族织锦非遗基地,与国家级传承人玉儿甩交流后得知傣族织锦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图案中既有傣族的孔雀纹,也有汉族的祥云纹。这些承载千年文化基因的手工织锦,普遍面临褪色难题。团队成员思考到可以运用纳米涂层技术助力织锦颜色的稳定性,以科技为翼,助力非遗技艺永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每一根丝线都连着不同民族的心,每一幅织锦都是民族团结的作品。”玉儿甩的话,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傣锦背后的共同体内涵。

非遗传承人玉儿甩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傣族织锦

团队成员交流佤族织锦技艺

团队成员学习拉祜族织锦技艺

“纳米材料到底有啥用?”在澜沧一中和西盟一中的校园里,万艳芬教授带领团队用生动的形式,为国门学子揭开纳米世界的神秘面纱。在澜沧一中,团队围绕纳米材料开展科普活动,通过通俗讲解纳米概念、结合生活实例展现纳米技术应用,现场演示趣味科学实验,直观呈现纳米材料特性。互动中,知识与兴趣碰撞,民族间的交流也愈发紧密。

万艳芬教授在澜沧一中做科普讲座

在西盟一中,实践团队开展“立志科学家,启帆科学梦”科普讲座。该校92%的学生是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万艳芬教授结合佤族银饰、傣族织锦等民族文化案例,让抽象的纳米技术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连。团队演示《导电凝胶》《疏水喷雾》等实验时,有同学激动地说:“原来纳米技术能保护我们的非遗,我以后要当科学家!”活动最后,团队用梦想记录册记录下学生们与科技世界初遇的瞬间,不少学生表示“要和其他同学一起,用科技保护民族文化”。

团队在西盟一中做科普讲座

在思茅革命烈士陵园,实践团的行程多了一份沉重与坚定。团队成员缅怀先烈,“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并肩作战,用生命守护家园”的故事,让每个人深受触动。全体成员肃立默哀,庄严宣誓“传红色基因,誓科技报国”。这一刻,民族团结的红色记忆,深深融入非遗传承与科技报国的使命之中。这份初心,也成为团队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团队成员在思茅革命烈士陵园肃立宣誓

从产业赋能到文化守护,从科普育人到红色铸魂,云大学子以科技为纽带,将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教育发展紧密联结,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队员们表示,将带着实践成果与民族情谊返回实验室,持续深化“科技+非遗+民族团结”研究,让纳米新材料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纽带”,让古老非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