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青春何为?云大青年的实践寻访录(三)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8-03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重要贺信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组建“云南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群像纪实团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持续挖掘云岭青年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拼搏奉献的生动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打造“青春何为?”思政品牌。本次社会实践围绕“民族同心曲”“乡村新图景”“边关长明灯”3个实践篇章展开。

一、历史之灯,铭铁血忠魂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为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队一行来到腾冲市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向抗日阵亡将士默哀致敬

在肃穆的氛围中,讲解员将滇西抗战的历史徐徐铺展。拾级而上,三千忠骨环绕“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凛然列阵,碑石如森然剑戟,拱卫英烈长眠之地。塔基上,“民族英雄”四字苍劲有力,诉说着不朽的铁血忠诚。

团队成员向抗日阵亡将士敬献鲜花

纪念塔前,团队成员全体肃立,依次敬献鲜花、绕行瞻仰,向为国捐躯的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在腾冲,不论年龄身份,市民群众自发前来祭奠英烈,是这座城市的日常。

团队成员学习澜沧抗日战争历史

“我们各族儿女的心是紧紧相连的,尤其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澜沧历史博物馆,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学习澜沧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各族人民在动荡年代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并肩战斗。这份在血与火中淬炼的民族凝聚力,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二、科技之灯,织智慧边防

团队成员在腾冲市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为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团队来到腾冲市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了解现代化边防工作。

联合指挥中心是守护腾冲150公里边境线的智慧“大脑”,建立了集指挥调度、视频巡查、信息通报等平急两用一体,与综治中心等6个中心力量融合的“信息沟通面对面、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运用互补充、业务工作相促进”的格局,成功破获各类案件,筑起一道坚实的智慧边关屏障。

团队成员与联合指挥中心主任许成松交流

“边疆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说起为何对这个岗位情有独钟,联合指挥中心主任许成松分享了他在西藏参军16年的经历。团队成员感受到,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戍边情怀,让他对待每项工作都格外上心。“选择了就要热爱,就要认真对待。”这份信念支撑他翻山越岭,日夜守护。

团队成员与联合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在联防所工作期间,许成松共组织开展外出巡逻2200余次,排查处置出入边境一线人群400余次,重点路段蹲守200余次,成功处置非法偷越边境案件8起、查获走私案件20起、劝返试图非法偷渡入境人员21起……正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戍边人”,默默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团队成员在笔记中写下:“边关的静好岁月,是无数平凡身影在负重前行。”

三、生态之灯,护绿色长城

团队成员在高黎贡山林家铺管护站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屏障。团队来到中缅边境线上的生态屏障——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家铺管护站进行实践访谈。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来到高黎贡山群山之间进行学习实践访谈。高黎贡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等。

团队成员在高黎贡山体验森林巡护工作

站长杨维春已在莽莽林海间坚守了31个春秋。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巡山护林的艰辛。“深山为家,林木为伴。”他介绍道,护林员每日背包徒步巡山,常驻野外数日,靠睡袋和简易塑料棚过夜。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阻止盗伐偷猎,严密监控火情隐患,监测动植物种群,防范入侵物种,处置疫情病害……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团队成员聆听高黎贡山林家铺管护站站长杨维春介绍珍稀植物

林家铺管护站不仅是生态守护的前哨,也是环保理念的播散地。团队成员了解到,管护站通过校企合作、招募志愿者、举办“无痕山林”“亲子营”“自然课堂”等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撒向更多人心中。看到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倾听长臂猿的啼鸣、品尝生态蜂蜜,护林员们的欣慰溢于言表:“大家的关注和认可,是对守护价值的最好肯定。”

团队成员与站长杨维春、护林员段成万开展座谈交流

段成万从事护林工作已有18载。谈起坚守的动力,他摩挲着站里发的衣服,质朴地说:“站长和站里就像家人和家一样,站长总想着我们,衣服破了,他给我们。”看了看窗外漫山葱茏,他眼中闪着光:“这些树啊,从小苗长到合抱粗,河水从浑变清,就像看到自家娃娃长大。这山,这水,真舍不得走喽!”

如今的高黎贡山,林海愈发苍郁,溪涧更显清澈。人们循着鸟鸣猿啼而来,民宿里笑声朗朗,村庄因生态而兴,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活力。“山绿了,日子就甜了。”段成万道出了护林员们最朴素的心声:“守护好这一山一水,咱们的后代才能一直有碗踏实饭吃!”这份守护“绿色长城”、筑牢西南生态屏障的初心与使命,在绿水青山间愈加坚定。

合影

从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的铿锵誓言,到艾思奇故居里不灭的思想灯火;从佤乡司莫拉村寨的欢歌笑语,到拉祜老达保的非遗乐章;从边关铁血忠魂的肃穆丰碑,到高黎贡山葱茏林海间的绿色守望——团队所见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如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挺膺担当的“大主题”,所聚焦的每一个“小切口”,都折射出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大道理”。

在三个篇章的实践里,团队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时代精神,在乡村的蝶变中见证制度伟力,在边关的坚守中体悟家国情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青年群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平凡岗位上坚守与创造。这份担当,源于在党的旗帜下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源于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责任,源于对脚下祖国大地的热爱。团队真切感受到: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未来,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将以此次实践成果为新起点,持续打造“青春何为?”思想引领品牌,将挖掘的动人故事、先进典型、发展成就,转化为主题团课、理论宣讲、文化产品的生动素材,用同学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团结引领同学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