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云南大学团委开展2025年“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组织全校13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理论宣讲、田野调查、文化交流等形式,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生动讲述新时代兴边富民的“云南故事”,全面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云南实践”。广大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数字铭刻丰碑 绿能滋润同心
7月13日至18日,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边疆青年行-智创向未来”实践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路径,赴宁洱和景洪开展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民族团结誓词碑和宁洱博物馆,深入观察珍贵史料,探究各民族从历史交融到共建家园的感人历程,并联合普洱学院和思茅第三小学的师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精神,深刻感悟民族团结的炽热初心。活动过程中,大家齐声高呼“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大家作为智能技术深耕者的光荣使命。此行增强了团队成员们对数字化赋能的使命感,也展现了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素养与时代担当。

实践团在宁洱博物馆学习史料

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精神

实践团与普洱学院、思茅第三小学师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实践团在景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影
在弥勒市梅花寨、白腊园、新哨镇,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高熵电源筑边疆,绿能共铸民族魂”实践团走进大街小巷,开展绿色能源技术实践探究与科普活动。团队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当地的各族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多民族地区移动电源、充电桩使用现状及对高熵电源等绿色能源技术的需求。团队重点关注不同民族群众的能源使用习惯,收集民众反馈,并向各族群众普及高熵电源技术优势,为绿色能源技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本次实践旨在助力高新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绿色动能。

实践团成员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团成员向当地居民发放高熵电源宣传手册

实践团成员向当地居民科普高熵电源特点

团队成员合影
非遗淬炼匠心 文化绵延基因
7月12日至14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实践团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聚焦建水紫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深入走访专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及博物馆,收集一手资料,并观察当代青年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团队来到建水紫陶产业学院与师生进行交流,深入体会陶艺魅力。在建水紫陶现代工艺美术大师肖春魁老师的工作室,团队成员深入了解陶艺发展现状。肖老师指出:“社会和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更新迭代。做出来的东西要让泥巴和时代相贴合,要符合每个阶段人们的审美和实用性需求,才能有市场。” 在与肖老师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手艺中的“专一力”是一种珍贵的、可用于对抗浮躁的时代精神,是非遗传承的匠艺核心。而在黄靖老师的工作室,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传承态度,作为年轻传承人,黄老师打破“只做生产”的传统,通过电商直播了解市场需求,“祖辈守着龙窑等客来,我们要主动找需求。” 团队成员也因此意识到,年轻人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传播者。传统不再被关进神龛,它正通过一代代青年的努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实践团在建水紫陶产业学院与师生交流互动

团队成员参观建水紫陶博物馆

团队成员在黄靖老师工作室体验紫陶制作

实践团在建水紫陶博物馆前合影
7月6日至14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物人交织的生命叙事:牟定铜匠世家的技艺传承和时代新文化生产”实践团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共和镇白塔村,跟随该村“铜器制造”第四代传承人王子兴家族展开为期十天的学习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王子兴家族百余年的铜艺历程,通过口述史访谈和工坊跟拍等方式,探究王氏家族从清末第一代王春华至今第五代王道华的代际传承。在这次实践中,大家见证了这个以铜为生的家族通过火焰与锤击代代相传的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感悟正是这样的精神,让铜艺文化在时代更迭中焕然一新。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在工作室前合影

传承人向团队成员展现制铜技艺

团队成员与王道华老师合影
社区共绘团结 和谐共筑丰碑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石火凝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实践团深入石林县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在海邑村,团队成员收集问卷,了解民众生活,在社区生活细节中感悟团结。在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实践团参与火把节取火仪式,观察撒尼族毕摩点燃圣火后各族群众手拉手共舞的热闹场景,其中已然印证出“民族抱在一起才强”的朴素真理。来到石头寨和非遗传习馆,团队成员不仅探究了老石匠的无泥浆砌石技艺,还了解了当地绣娘产业,李阿婆已经在此指导多民族学员完成3000余件作品。经过这次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抽象概念,民族共生的智慧就藏在石头寨巨石沉淀着的肌理间。

实践团合影

团队成员参加圭山文艺晚会

团队成员入村民家走访和发放问卷

团队成员前往小箐村学习“六治融合”智慧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来到昆明市呈贡区洛龙社区,探索当地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密码。社区中心广场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静静矗立,镌刻着1951年各民族代表团结一心的庄重誓言,虽岁月流转但这份民族团结初心始终滚烫。社区“邻里议事廊”是居民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团队成员们在此与居民亲切交流,倾听他们对社区发展的看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切感受到社区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社区为各民族居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此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活动现场,各族居民欢聚一堂,欣赏精彩的文艺表演,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景象。

团队成员合照

团队成员在邻里议事廊与居民交流

各族村民正在观看文艺表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云南大学2025年“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以青春热忱描绘民族团结新图景:数字化梦想与民族团结誓言精神交融,点亮边疆智能发展的星火;绿能团队的足迹,为边疆绿色发展注入蓬勃“熵”机;建水紫陶和牟定铜器在新一代传承者手中碰撞出守正创新的火花,让非遗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活力;石林社区的温情互动与火把节下的共舞欢歌,织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智慧;洛龙社区的和谐初心与时代同频共振,绘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时代画卷。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对话、每一次记录,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土地上的具象生长。未来,云大青年将赓续在实践中点燃的信念之火,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篇章的征程上,刻下新时代云大学子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