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大学子边疆行践初心 (教育学院)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8-10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7月7日至13日,云南大学教育学院20余名师生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边疆行”实践团,赴普洱市宁洱县、江城县及墨江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党建引领、教育赋能、经济协同”主线,深入边境村寨、学校、口岸及红色教育基地,探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红色基因浸润初心从历史深处汲取团结力量

云南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孕育了无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红色故事。1951 年,普洱各族代表立下的“一心一德,团结到底” 民族团结誓言历经 70 余载风雨,依旧掷地有声。7月7日至8日,实践团前往宁洱县、江城县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先辈事迹,深刻理解“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为后续实践奠定思想根基。

团队首站走进宁洱思普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史料、锈迹斑斑的武器、栩栩如生的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中共思普特支团结彝族、哈尼族等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历程,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奋斗。

图1 团队成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在思普革命纪念馆的合影

被誉为“革命小延安”的磨黑中学,藏着一段热血青春史。“小小讲解员”指着校内的烈士墙介绍:“1948年,50名地下党员在这里任教,曾庆铨老师在狱中宁死不屈,写下‘为民族解放而牺牲,死而无憾’的绝笔。”在座谈会上,校长坦言:“我们坚持用校本课程讲好红色故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来之不易。”

图2 磨黑中学“小小讲解员”给团队成员介绍红色历史

图3 团队成员与磨黑中学教师们开展访谈交流

宁洱民族团结园内,县委党校吴卓嶧老师指着誓词碑上的“剽牛盟誓”浮雕说:“1951年,26个民族的代表以最隆重的佤族剽牛仪式立碑,从此‘民族团结’从誓言变成行动。”团队成员围站在碑前,齐声诵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希望你们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彝族学子沙马依古木红着眼眶说:“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团结,我们必须守护好。”

图4 团队成员共同重温总书记回信

图5 民族团结誓词碑下团队成员合影

在江城县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老州长”的外孙女赵珍展示了一件珍贵的旧棉袄:“1950年,外公带着傣族群众迎接解放军,这件棉袄陪他走遍江城的山山水水,说服各族头人放弃械斗、共守边疆。”从“部落首领”到“人民州长”,召存信的人生轨迹成为“民族团结跟党走”的鲜活注脚。

图6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赵珍同志讲解

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理解“团结”的重量。团队成员杨宇航在日志中写道:“以前觉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抽象概念,直到在磨黑中学看到各族师生共同守护烈士墓,才明白这是刻在血脉里的传承。”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红色故事年轻化表达,让更多青年读懂历史中的团结密码。

教育实践见证成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校园扎根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边疆学校作为“民族团结的孵化器”,需通过课程创新、文化浸润,让各民族学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中增强认同。7月9日至10日,团队聚焦“国门学校”与民族村寨教育实践,深入江城县民族小学、曲水镇中心完小、职业高级中学及整董镇城子三寨,走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模式,总结“非遗+教育”的融合经验。

在多所“国门学校”的调研中,教育赋能民族团结的图景逐渐清晰。江城县民族小学的茶艺室、版画室、陶艺室里,学生们通过非遗课程传承民族文化。

图7 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的小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校园基本情况

图8 团队成员与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教师们开展访谈交流

在整董镇城子三寨,队员们走进傣族家庭,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以及当下的生活状况。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咪宰金的家中,团队成员目睹了傣族织锦的制作过程,精美的图案、细腻的工艺,展现出傣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图9 省级非遗传承人咪宰金制作傣族织锦

教育赋能民族团结,既要“看得见文化”,更要“摸得着认同”。团队成员徐建程感慨:“在江城县民族小学,看到哈尼族学生用汉语讲哈尼族故事,才明白学校是‘无声的融合器’。”但实践也发现,边疆学校普遍面临“专业师资短缺”“课程持续性不足”等问题。

口岸村寨共绘新篇经济融合让民族团结有“实体支撑”

口岸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窗口”,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勐康口岸作为中老重要通道,其“口岸经济+村寨治理”模式,为“经济协同促进民族交融”提供了鲜活样本。7月11日,团队走访江城县瑶族文化新村、勐康口岸及界碑村,分析口岸经济对民族村寨发展的带动作用,探索“稳边、富边、固边”的联动路径。

7月11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了江城县瑶族文化新村干田团墩组一踏入新村,浓郁的瑶族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团队成员参观了新村展示馆,馆内陈列着大量反映瑶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变迁的实物和图片从传统的狩猎工具手工织锦,到现代特色的农产品规划图,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瑶族群众从贫困落后到迈向小康的奋斗历程

作为国家级口岸,勐康口岸是中老两国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在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岸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勐康口岸的基本情况,包括口岸的建设历程、通关流程、年出入境人员及货物吞吐量等。据介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勐康口岸的通关效率不断提升,进出口贸易额稳中有进,为江城县乃至普洱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界碑是‘地理边界’,但不是‘心理边界’”。在“界碑下的党性课堂”上,云南大学教育学院段丽波老师主讲的党课,让在场党员与村民深刻理解“守边就是守家”的意义。课后,团队与瑶族儿童共同绘制家乡图景,画笔连接起青春与边疆的未来。

图10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段丽波老师在界碑村讲授主题党课

经济融合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当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受益,“共同体意识”便有了坚实基础。团队成员马欣冉感慨:“在界碑村,看到各族村民一起修路、分红,才懂‘团结’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乡村振兴启示未来让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乡村振兴是各族群众共同的事业。边疆村寨通过盘活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民族亲”的良性循环。7月13日,团队深入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曼海村,聚焦墨江县曼海村的“乡村CEO”模式,探索“绿美村庄+创业村落+非遗研学中心”的发展模式,总结多民族共居村寨的振兴经验。

乡村CEO贺泰嵩指着“曼海创业村规划图”介绍,2023年村里引入“公司化运营”,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族主题民宿”,统一开发竹编、扎染等非遗体验项目。这个由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基诺族 6 个民族共居的村寨,通过“绿美村庄+创业村落+非遗研学中心”转型发展,让闲置农房变民宿,竹编、扎染等非遗成为旅游亮点。“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曼海证明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可以同频共振。”

图11 团队成员聆听贺泰嵩老师讲解曼海村基本情况

乡村振兴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实践场”。曼海村的经验证明,当民族文化成为“发展资本”,各民族会更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欣赏。但“乡村CEO”模式对人才要求高,需建立“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团队成员罗会渝感慨:“曼海村把‘民族差异’变成‘发展优势’,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不仅要富口袋,更要聚人心。”

此次边疆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实践大地,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教育创新中见证成长,在口岸村寨中探寻协同,在乡村振兴中启迪未来。正如团队负责人向瑞雪所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各族群众一起修路、一起上课、一起致富的日常。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云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盛。”

下一步,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整合资源、持续深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实践,引导青年学子从 “云南故事” 的见证者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