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7月15日至8月13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程海湖畔石榴红:永胜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启示”实践团和“云南小凉山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实践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深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民间信仰的了解中,团队发现当地民间文化表达既保留了各自的传统特质,又融入了丰富的本土文化元素,民族群众在相关场所中共同参与民俗活动,形成了一幅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独特图景。
在探究山地少数民族与坝区汉族关系时,团队通过与当地老人的访谈以及对当地家族族谱的研究,整理出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交融轨迹。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山地少数民族擅长种植一些特色农作物,而坝区汉族则在灌溉技术和农田管理上有丰富经验,双方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访谈村民
这些扎根乡土的田野调查,是从微观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层密码”的解码。团队通过梳理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交往交融轨迹、信仰习俗中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为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提供了鲜活案例。
8月1日,实践团在中洲村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村里的孩子们埋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种子。课堂上,团队成员从石榴籽的生动比喻讲起,向孩子们讲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鲜活故事,分享了国家政策下各民族学子交融共生的亲身经历以及奥运赛场上共沐荣光的集体情感。

团队成员开展“国家政策护航下的成长经历”课堂
团队成员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与方式,将“祖国”“团结”等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体意象。通过互动游戏、故事分享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这种启蒙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互动与共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为他们未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维护者与践行者筑牢情感根基。

团队成员与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堂的学生合影
8月11日,实践团与中洲村委会开展座谈交流,搭建起了学术研究与基层治理的桥梁。团队将社会实践中发现的民族交往特点、文化保护需求、发展中的协同潜力等成果与村委会共享。例如,针对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团队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建议和措施,为村委会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方案。

这种“调查—反馈—共治”的模式,促进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融入了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中,成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
此次云南大学“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术研究中需要解码的社会命题,也是孩子们心中萌芽的团结种子,更是基层治理中需要落地的具体行动。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乡土,用真情连接民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田野调查中扎根,在课堂互动中生长,在协同治理中结果,为新时代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厚植共同体根基提供了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