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云南大学文学院“推普兴边”助力民族团结勐海实践团于7月13日至19日赴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深入边境村寨、口岸集市及产业基地,通过走访调查、特色教学、文化互动等多元形式,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主线,以“语言赋能边疆发展”为核心目标,从田间地头的普通话教学到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共鸣,从茶咖庄园的品牌推广到直播间里的乡音带货,用青春力量架起跨越语言的桥梁,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激活边疆振兴、民族团结的“金钥匙”。

团队合影
推普不是“无的放矢”的教学,而是“对症下药”的帮扶。实践团先后走进曼拉村“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打洛口岸边贸集市、“中缅第一村”勐景来村及勐宋乡产业基地等代表性区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全面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和不同群体的普通话使用现状,敏锐挖掘当地普通话使用障碍对乡村发展的限制,并针对这些情况,详细定制因地制宜的推普方案。

团队成员在曼拉村进行入户访问
在曼拉村,傣族村民的笑容里藏着“甜蜜的烦恼”——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研发的“多年生稻”让稻田变“聚宝盆”,但村民的腰包却没想象中那么“鼓”。实践团走访当地,与村民们深入交流后发现,曼拉村村民的主要使用语言为傣语,尽管村民们对普通话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不会说、不敢说”的心理作祟,他们往往怯于张口,生怕出错,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与外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也因此导致手中的“科技稻”无法展现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团队成员走访田间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雨林古茶坊庄园和原雀巢咖啡庄园,跟着企业负责人的脚步,成员们踏入层层叠叠的茶园、走进挂满红果的咖啡地,亲手触摸炒茶锅的温度、品味晾晒咖啡豆的甜香,沉浸式感受勐海这两大特色产业的脉动。浓郁的茶咖香气中,各民族共创的产业文化扑面而来,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扎根地方特色、挖透文化内涵,产业才能长得壮、走得远。走访中团队发现,茶农说不出“古树茶生长在海拔1600米雨林”,咖农讲不清“咖啡豆带热带水果微酸”,生动的产业故事只能“埋在心里”,好产品难成“金招牌”。

雨林古茶坊庄园负责人介绍庄园基本情况

团队成员前往咖啡种植基地
此外,打洛口岸的商贩急需规范的普通话接待用语,勐景来景区的傣族奶奶盼着用普通话招呼游客,制糖、傣锦等非遗工坊的老艺人想让“老手艺”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这些走访结果,为后续“接地气、能落地”的推普活动找准了方向。

团队成员在打落口岸走访商户
基于走访调查结果,团队以“场景化教学+个性化指导”为核心,打造系列特色活动,将普通话普及与实际需求深度融合:
在曼拉村,团队成员们化身成为普通话的“传声筒”,邀请村民参与家乡宣传视频录制,帮助他们用普通话介绍家乡。团队成员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教起,耐心细致地纠正每一个字的发音,指导村民们如何流畅地表达句子。在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村民们逐渐克服羞涩,勇敢地用普通话介绍起“又香又糯的稻米”“纯天然的茶叶”等家乡特产,生动地讲述着家乡的故事。普通话连接起村民与市场,为当地农特产品的多元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团队成员邀请村民参与家乡宣传视频录制
在曼方村委会童心港湾,团队成员采用普通话共读《非遗传薪》绘本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走进当地的非遗文化世界,了解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共读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民族文化画卷,引导孩子们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铸牢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共同携手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理想信念。


团队成员在童心港湾开设普通话小课堂
在曼列村小组,团队师生组织开展“‘语’你同行,共话家乡”活动,不仅向村民们科普普通话知识,更鼓励村民用新学的普通话介绍家乡特色。“希望通过你们的视频能让大家看到,我们曼列村很美,有茶叶、玉米,还有红糖!”参与活动的村民激动地说。

团队成员向曼列村村民科普普通话知识
在勐景来景区,团队深入走访当地商户,一对一指导普通话销售技巧。卖热带水果的傣族奶奶高兴地说:“学了普通话招呼客人,我的水果摊生意比原来好多了!”团队成员还帮助商贩规范书写店铺招牌,现场教学接待用语。

团队成员教商户普通话销售技巧
在曼方村村委会,团队成员有幸聆听了党总支书记岩龙演唱的傣族章哈。岩龙书记作为当地著名的非遗传承人,巧妙地将非遗传承与政策宣讲相结合,通过悠扬的章哈演唱,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让在场的众人深受启发。随后,团队走访了勐景来村制糖、酿酒、傣陶、傣锦等多个非遗工坊。通过记录老艺人的技艺故事,鼓励他们用普通话讲述“老手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傣锦传承人表示:“以前只懂做手艺,现在能用普通话讲我们的文化,感觉特别有意义。”

曼方村党总支书记岩龙演唱傣族章哈

团队成员走访傣锦传承人

团队成员走访傣陶传承人

团队成员走访傣族制糖传承人
在三迈村回散咪小组,团队成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直播话术培训,指导村民用普通话介绍水果、民族特色手工包,帮助村民掌握网络销售中的普通话应用技巧。直播屏幕成为连接村民与外界市场的窗口,普通话则成为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回散咪小组的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此外,团队创新开设“云端带货”实训课,帮助村民挖掘哈尼族文化特色,以语言文化赋能当地旅游特色村发展。


团队成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直播话术培训

团队成员帮助农户直播
团队成员与勐宋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围绕优化推普工作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将在干部培训、推普教材开发、文化交流、产业赋能等方面建立“推普”结对帮扶长效机制。

团队成员与勐宋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本次实践累计服务群众1100余人次,为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推普+”帮扶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对“语言赋能边疆发展”的生动诠释,更是云大青年学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担当作为的有力彰显。
在曼拉村,普通话助力多年生稻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为增收硕果;在童心港湾,非遗故事通过普通话凝聚起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在茶咖庄园,专业的普通话表述让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金招牌”;在直播间,乡音与普通话相互碰撞,绽放出致富的新火花,傣锦匠人也借此用新语言赋予手艺生命力......这些直击心底的瞬间,让团队成员真切懂得 “语言是桥”,深刻认识到推普不只是“教说话”,更是帮边疆同胞架起与世界相连的桥。当各族群众能够用同一种语言共话发展蓝图,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民族团结的根基也必将更加坚如磐石。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语言为媒,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石榴籽般的情谊在边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