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万里”社会实践“云大学子边疆行”用脚步丈量边境大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云南大学团委广泛组织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90余支团队奔赴祖国西南边疆一线,聚焦边疆发展、基层治理、兴边稳边等核心议题,开展科技支农、普法宣传、教育帮扶、社会调查、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系列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努力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云大青春动能。
一、茶香咖韵润乡土,产业振兴赋新能
1.勐库茶香里,青春探振兴
7月11日至14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乡村振兴观察团”赴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围绕“政企协同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实践,通过走访茶企、访谈茶农、考察政府机构,深度探究茶产业发展与政企协同成效。在勐库镇政府,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政企协同的丰硕成果;在有着22年发展历程的普良号茶厂,团队成员们循着生产线一路观察,认真记录下从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到烘焙包装的全流程细节;在懂过村,团队成员们戴上斗笠、挎起茶篓,沉浸式参与采茶、制茶全过程。
从茶厂的流水线到山间的茶园,从政府的政策文件到茶农的真实诉求,实践团用四天时间勾勒出勐库茶产业的发展轮廓。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企农的协同发力,接下来实践团将把实践数据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专业知识助力边疆茶乡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实践团前往勐库大雪山采茶

团队成员采访勐亮号茶厂工作人员
2.孟连果丰时,同心促共富
7月9日,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牛油果助力共同富裕”实践团联合普洱学院实践团于孟连县开展联合社会实践,以孟连“334”模式为切入点,聚焦边境城镇产业发展与认同构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实践路径。团队首站走访公信乡牛油果专班,深入了解“334”机制运行成效:该机制为农户提供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专班通过协调矛盾纠纷、监督收益分配等举措,有力推动产业长效共赢,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在牛油果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种植基地,实地感受每颗果实背后凝聚的县域发展心血;在芒信镇,团队成员聆听农户代表讲述孟连从2007年试种起步,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逐步成长为“中国牛油果之乡”的历程,直观见证产业发展对县域富民、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团队成员表示,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们对边疆发展路径的认知,更激发了青年助力边疆建设的使命感。

云南大学与普洱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各族农户一起采摘牛油果
二、边贸文旅双驱动,青春脚步探发展
1.河口边贸旺,青年察变迁
云南大学法学院“云岭筑边”社会实践团走进红河州河口县这座边疆小城,用脚步丈量开放活力,以走访解码发展密码。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成就展上,团队成员从六十年的时空对话中,读懂河口从偏远边地蜕变为沿边开放前沿的壮阔历程;在南溪河口岸的查验通道前,团队成员迎着朝阳听边民讲述8000元边民小额贸易免税额政策的实惠;在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团队成员了解到地缘优势与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园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市场的重要纽带;在北山社区,二级市场边民互市的热闹、口岸越南老板娘用流利汉语讲述的“安心生活”故事,让多元活力在市井烟火中尽情绽放。
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民生,从贸易数据到个体故事,实践团用详实调查勾勒出河口开放发展的立体图景。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边疆之行既是一次生动的实践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使命感召。他们将把实践中收集的50余组数据、30多个案例系统梳理,以专业视角形成对策建议,持续关注边疆开放进程,让青春力量融入边疆发展的壮阔征程,为河口续写开放新篇章添砖加瓦。

团队成员参观河口60周年纪念展

团队成员参观跨境电商物流园样品展览区域
2.昭通产业兴,学子寻路径
7月12日,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乌蒙双宝”实践团深入昭通彝良县、盐津县等边疆地区,循着“特色产业筑基、全链升级破局、文旅融合赋能”的脉络,踏田垄、进企业、访古关,细致探寻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彝良县小草坝镇,队员们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天麻种植田,围在农户身边详细记录天麻从培育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细节;在盐津县,实践团来到滇凤乌骨鸡种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隔着孵化箱玻璃观察鸡苗破壳,听技术员讲解种源提纯的科研过程;抵达豆沙关时,团队成员们沿着古栈道漫步,听文化站站长讲述茶马古道的商贸故事、摩崖石刻的历史渊源,在千年关隘的沧桑肌理中,体会文旅资源与特色农产品联动发展的潜力。
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边疆之行是一堂鲜活的社会实践课,田埂上的汗水、车间里的讨论、古关下的思考,都让大家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接下来,实践团将系统梳理实践中收集的产业数据、农户心声和发展建议,形成详实的实践报告,持续关注边疆特色产业的发展,用青年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乌蒙双宝”的价值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团队成员在天麻地里了解天麻具体生长情况

团队成员在滇凤乌骨鸡种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了解乌骨鸡鸡苗情况
三、社区养老传暖意,跨境治水显担当
1.社区暖意浓,实践探“宜老”
7月13日,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移老”更要“宜老”实践团深入泸水市锦绣、和谐社区,聚焦易地搬迁安置区养老服务工作,为构建“双嵌养老”体系探寻实践样本,助力边疆地区落实“老有所养”民生关切。实践团前往锦绣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该社区以“1个红色养老阵地”为核心支撑、“1支邻里帮帮团”为服务主力,配套“微菜园”“棒球缝制车间”等“N种特色服务”的“1+1+N”互助养老模式运行机制。实地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围绕模式运营难点、水电费补助标准、医保覆盖范围等关键问题展开调查,全面了解该模式在解决边疆搬迁老年人生活难题、缓解心理孤独方面的成效,深入分析养老支持体系从“脱嵌”到“深度融入”边疆社区的实现路径。
在和谐社区,实践团聚焦“芸警务”工作法,与“云南省公安机关优秀社区民警”和芸展开访谈,认真聆听其为服务边疆各族老年人,主动自学傈僳语、白族语以拉近情感距离的先进事迹,深入理解“情感连接+智慧服务+多元共治”模式的核心内涵。实践团表示,将系统梳理实践成果,形成针对性建议,为优化边疆易地搬迁安置区养老服务体系贡献力量,助力绘就边疆老年人“老有所安”的幸福画卷。

团队成员访谈锦绣社区工作人员

团队成员走访锦绣社区居民
2.跨境治水行,青春护澜湄
7月28日至30日,云南大学法学院“澜湄共治”实践团奔赴祖国西南边陲的景洪市,围绕“跨境水资源共享下的分配与水安全法治路径探索”展开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走进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登临新型执法艇,实地体验智能化指挥系统和先进执法装备,深切感受祖国边防力量从传统巡逻到科技执法的巨大飞跃。实践团与被誉为“湄公河活地图”的谭建华艇长面对面交流,聆听其14年坚守澜湄联合巡逻执法一线的动人故事。在警史馆,团队成员们从一个个实物、一张张照片中读懂跨境执法中“主权尊重”与“务实合作”的深刻内涵,深切体会到边疆法治力量在维护国际河流安全与区域稳定中的特殊贡献。随后,团队走访允景洪、曼安水文站,在工程师指导下实际操作ADCP流速仪等专业设备,系统学习水位、流量、蒸发等水文要素监测方法,深入掌握边疆水文工作者日常运用的“流速面积法”等测流技术。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边疆地区在跨境水资源治理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坚定了大家运用专业所学服务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念,团队成员表示将奋力以实际行动为谱写边疆水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注入青春智慧和法治力量。

实践团参观总队警史馆

团队成员与水文局负责人进行交流学习
脚步会停歇,但与边疆的羁绊已然深种。云大学子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思考、凝聚的力量,把论文写在边疆的沃土上,把青春志融入边疆的发展里。未来,我们仍会是边疆故事的倾听者、发展路径的探索者、振兴路上的同行者,让青春的身影持续活跃在祖国西南的边境线上,与这片土地共成长、共绽放,让边疆的明天因青春力量而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