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 边境线上的青春课题:守土固边视域下中缅边疆抵边村寨“空心化”治理研究(建筑与规划学院)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8-31 点击量:

在祖国西南蜿蜒的边境线上,临沧市的村落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中缅两国的人文与经贸往来。为响应国家“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号召,深化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与边境安全的认知,2025年7月13日至17日,来自建筑与规划学院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生联合团队分赴腾冲市、临沧市中缅边境一线,聚焦中缅边境村落空心化问题,走进边境村寨、探访口岸要塞、重温红色历史,在行走与倾听中,开启一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实践的边疆实践之旅。

第一站    腾冲 在文化传承与红色记忆里,触摸边疆新貌

7月14日至17日,实践团率先抵达腾冲,把课堂搬到边境村寨,让理论扎根现实土壤。

在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实践团走进傈僳族民俗文化展馆。作为“边疆幸福村”建设的示范点,展馆生动呈现了傈僳族千年传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傈僳族老人对村寨变化的讲述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边境人民生活的蓬勃新貌和幸福图景,体会到“兴边富民”政策给边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指导老师给实践团成员讲解傈僳族文化

实践团成员们与蔡家寨村民进行对话


在腾冲市猴桥镇轮马社区、滇滩镇联族社区棋盘石村和水城村,实践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入村入户走访活动,聚焦“守土固边视域下中缅边境抵边村寨‘空心化’规划治理研究”主题,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现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云大青年学子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用专业对话村寨烟火,以青春之我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促进“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善治格局进行理解思考。

实践团队在水城村合影留念

实践团队成员与水城村民进行对话

实践的最后一站,师生们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循着中国远征军的铁血足迹,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名录,重温腾冲焦土抗战的壮烈史诗,被远征军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程和牺牲精神所深深感动,并于忠烈祠前为长眠于此的抗战英烈敬献鲜花。这段红色之旅,让实践团对“边关铸忠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烈大家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爱国之心与专业匠心结合,未来更好地服务边疆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云大学子为革命烈士献花

团队参观民族英雄纪念碑

在腾冲这片土地上,实践团把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加强边疆地区建设”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具体实践,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挺膺担当,在服务边疆发展的时代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第二站    临沧 在口岸兴衰与村落期盼中 探寻破局之道

7月13日至16日,实践团奔赴临沧市边境一线,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化问题”,在口岸与村寨的走访中寻找发展答案。  

口岸之困 从 “货车长龙” 到 “门庭冷落”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清水河口岸与南伞口岸。眼前的景象与想象中的边境贸易盛况大相径庭:清水河口岸大门紧闭,查验通道早已落锁,往日的货车长龙不见踪影;南伞口岸虽仍在运行,但只有零星的中缅边民往来,曾经热闹的边民互市区域如今商铺大门紧锁,显得格外冷清。

当地边民告诉团队,受国际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影响,这两个曾经繁荣的边境口岸已远不如往昔。一位在口岸附近经营多年的商铺老板回忆道:“三年前这里每天都有上百辆货车进出,现在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团队注意到,口岸周边村落的情况更为严峻,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口岸经济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周边村落生计方式的改变。原先依托边贸发展的运输、翻译、货代等行业日渐萧条,而替代产业又尚未形成。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周边村落常住人口减少了近半,形成了“口岸萧条加速村落空心化,村落空心化又制约口岸复苏”的恶性循环。这种困境让团队意识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边境地区的发展更需要探索多元化路径,不能过度依赖单一的口岸经济模式。如何帮助边民转型发展,成为摆在实践团面前的重要课题。

实践团队参观清水河口岸

实践团队了解南伞口岸贸易往来情况  

村落之盼 政策暖人心,产业盼活力

带着对边境发展的思考,实践团队深入镇康县的边境村落进行走访。“政府给我们发边民补助,每人每年2000多,还帮我们改了危房,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在镇康县的边境村落,村民们对惠民政策赞不绝口,但也坦言 “留不住年轻人”。团队发现,受边境特殊地理条件限制,这些村落发展特色产业面临诸多困难:跨境旅游受政策影响大,农产品加工缺乏规模效应,边贸合作又需要专业人才。尽管生活条件有限,村民们对家乡的发展仍充满期待。不少人提到,若能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或跨境合作项目,或许能吸引年轻人回归,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在中缅边境村落与村民进行对话访谈

巡边之忧 科技赋能难补“人力缺口”    

在边境巡防工作走访调查中,团队了解到当前边境管理呈现出“科技赋能”与“人力短缺”并存的特殊局面。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边境建设投入,沿线安装了智能监控摄像头、红外感应设备等现代化安防设施,并配备了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巡边员的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月补贴标准也有所提高。

然而,与硬件设施持续升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巡边队伍的人员结构问题。数据显示,当地巡边员平均年龄已达48岁,青壮年补充严重不足。边境村落的人口外流直接导致了巡边力量后继乏人,即便在待遇提升的情况下,愿意从事巡边工作的年轻人依然寥寥。这种状况暴露出一个深层次问题:科技手段可以提升巡边效率,但无法完全替代当地村民作为“活地图”的独特作用。边境安全不仅需要硬件投入,更需要建立起以当地群众为基础的常态化巡防体系。

这种矛盾现象深刻说明,单纯的物质投入和政策扶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边境空心化问题。要实现真正的“稳边固边”,必须通过产业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让边民愿意留、留得住,形成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良性循环。这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边境地区的特殊意义所在。

团队成员从中缅边境巡边员处了解情况

团队成员与边境巡防所巡边员进行对话访谈

两场实践,跨越中缅边境多个村寨口岸;数日走访,收集数百份问卷、数十万字访谈记录。云大青年学子不仅看到了抵边村寨“空心化”的现实困境,更触摸到了边疆发展的脉搏与希望。

从腾冲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到临沧口岸经济的转型思考;从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期盼,到巡边队伍“老龄化”的破局探索,队员们结合建筑学、规划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了“产业赋能+文化聚力+科技助边”的空心化治理思路——比如依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推动口岸经济与乡村产业联动发展等。

“以前觉得‘兴边富民’是政策术语,现在才明白,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这场行走在国境线上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边境空心化既是发展课题,更是安全命题;乡村振兴在边境地区,不仅是“让边民富起来”,更是“让边疆稳下来、活起来”。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整理实践成果,把实践中的思考转化为具体方案,为中缅边疆抵边村寨“空心化”治理贡献青春智慧,让“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善治图景,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慢慢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