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云南大学团委开展2025年“云大万里”暑期社会实践,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组织全校13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理论宣讲、田野调查、文化交流等形式,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生动讲述新时代兴边富民的“云南故事”,全面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云南实践”。广大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田园乡村共振兴,边疆热土铸同心
生态与环境学院“滇池绿脉·古村新韵”实践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科普宣传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赴昆明市呈贡区卧龙古渔村助力滇池生态保护。活动第一阶段,团队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向市民生动普及环保知识;第二阶段,团队成员运用专业工具开展水质检测、动植物多样性调查,为滇池治理收集宝贵的生态数据。实践团深入探究卧龙古渔村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社区生活相融合的“三生”协同发展模式,为该村探索滇池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提供青年智慧。

团队成员向当地村民分发科普宣传资料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向当地村民进行科普宣传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政府管理学院“党建引领边境民族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以沧源班洪乡为例”实践团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实践之旅。在班洪乡,实践团参观了班洪抗英纪念馆,从1934年佤族儿女与各族同胞共御外侮、用“四共”精神谱写爱国史诗的历史中,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历史深处走来、牢不可破的精神力量。在碧丽源茶业,实践团走访了将1.5万亩荒山变为“金山”的国际生态茶园,其“有机种植+社区赋能”的创新模式,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带动了各族农户共同发展,让“建设美丽家园”的嘱托在茶香中变为现实。步入帕良村,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基层自治新模式,探究村集体借助沪滇协作发展灯笼果产业,并融合佤族织锦等非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富之路,体悟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团队成员在茶园学习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为当地学子讲述红色历史

团队成员走访村民
双城共筑团结梦,青春同行华夏心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两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分赴祖国西南、西北两地民族团结示范区开展社会实践,这场跨越时空却殊途同归的旅程,让云大学子体悟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循着乡村振兴与民族交融的足迹,先后走进江那镇、麻栗坡县等多个村寨和边境地区。在芦柴冲村的壮医阁,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医者仁心不分民族”的理念不仅刻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更深深烙印在村里每一位壮医的心中;在田心社区,各族群众主动让出庭院角落,让封闭的院墙变成共享的绿地,整洁的巷道里,壮族的歌、汉族的笑、彝族的舞交织成日常,“拆墙透绿” 工程,彰显着各族群众的共享理念;在那龙村,壮汉村民共同培育芒果产业,结出“共同富裕”的果实;在南油村,绣娘们以针线编织团结图腾,壮绣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在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团聆听各族英雄共同守卫边疆的事迹,感悟汉、壮、苗、彝等各族战士同吃一锅饭、同扛一杆枪的峥嵘岁月,他们用生命践行 “一家不圆万家圆”,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钢铁长城。此外,实践团还走访了天保口岸和325联防所,见证“党政军警民”合力守边、商贸往来的生动现实,在守护边疆的坚守里,理解责任与担当的重量。

团队成员与企业代表合影

团队成员与那龙村孩子展开交流

团队成员走访村民

团队成员了解“拆墙透绿”项目成效
赴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吴什庄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以“共绘团结同心圆”为主题,深入村民家中、文化广场和集体经济合作社,聆听多民族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真实故事。团队成员与村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村庄通过民族文化节、知识讲座和互助队等形式推进民族团结的工作经验。此外,团队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政策宣讲小课堂,用通俗语言向村民们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开展政策宣讲
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具体行动。它写在壮医问诊的仁心里,绣在各族共织的纹样中,种在携手劳作的果园中,守在边疆巡逻的脚步里,也洋溢在青海村民共聚广场的笑语之中。
趣味课堂启智慧,同音四海筑桥梁
在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文学院“四海同音,万众一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白地村、古都村等纳西村落,通过“问卷+访谈+教学”多元方式,全面探究普通话在本地使用中的真实需求与困难。推普过程中,实践团不仅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强调文化认同与情感共融,在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村民、儿童乃至旅游从业者提升用普通话讲述本土故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团队面向学龄儿童开设融合《唐诗》《论语》与纳西谚语、东巴文字的趣味国学课堂,针对旅游从业者及青壮年开展实用语言培训,内容覆盖民宿接待、导游解说、松茸交易等真实场景,助力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团队成员们深度参与纳西文化生活,探访东巴文化传承人,亲身体验东巴纸、东巴鼓等非遗技艺,在语言与文化互鉴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影

团队成员为当地小朋友授课
云大青年学子深入民族地区、扎根基层一线,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理解,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云南大学团委将继续引领青年学子肩负时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