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三下乡 · 正文
“云大万里”社会实践 |沿着国门线,见证边疆振兴的青春印记(国际关系研究院)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5-09-06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服务国家战略、扎根西部边疆的号召,7月17日至23日,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缅边境治理发展实践团”的11名学子,深入临沧市及下辖沧源县、耿马县、镇康县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沿中缅边境线走访城市乡村、口岸哨卡,在红色记忆与发展脉动中,探寻边疆振兴的密码,也留下了青年与家国同行的深刻印记。

临沧

从茶马古道走出的开放前沿

实践团抵达临沧市,深入探寻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在城市规划馆内,通过沙盘与多媒体展陈,团队成员们穿越时空,见证了临沧从茶马古道驿站逐步蜕变成为南亚开放前沿的历程。规划馆讲解员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临沧作为 “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 核心节点的重要定位。这也让成员们切实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边疆不再是地理意义上封闭的边界 “线”,而是转变为联通内外、促进交流合作的关键 “桥”

实践团参观临沧市城市规划馆

实践团与临沧市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座谈。在交流中,实践团深入了解到临沧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口岸经济发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以及产业升级的具体举措。一条条不断延展的跨境物流通道,一项项扎实落地的扶持政策,一辆辆满载希望驶向远方的货车,都生动地展现出临沧边疆发展的蓬勃活力。在与各部门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临沧边疆发展那强劲有力的脉搏,也深刻认识到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对于边疆地区崛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实践团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展开专题座谈

沧源

在红色热土上看见“振兴的模样”

一、从烽火岁月到烟火日常——石碑守望的幸福答卷

实践团深入沧源县的村寨、口岸和纪念馆,触摸边疆的红色记忆与振兴实践。在上龙乃自然村,民族团结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书记笑着向团队成员介绍近年来的村容提升和边境建设情况;相邻的沧浪国门新村,墙上的爱国彩绘与民族图腾相映成趣,诠释着“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信念;在下班坝自然村,村口的“回信纪念广场”格外肃穆,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群众的关怀与期望。延伸进村的崭新水泥路和院坝里晾晒的农作物组成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我们发展茶叶种植和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干部的话语里,让团队成员看见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实践团于沧源县上龙乃村胞波亭聆听老书记的讲解

实践团于沧源县龙乃村回归中国纪念碑前合影

实践团于沧源县国门新村眺望缅甸佤邦

实践团于沧源县下班坝自然村回信广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实践团走进班洪抗英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庄重的陈列和讲解员讲述的故事,把团队带回百年前边疆人民抵御侵略、保卫家园的峥嵘岁月。“佤山儿女用长刀与热血守护家园,这份勇气至今激励着我们。”讲解员讲述的抗英故事,让团队成员肃立致敬。离开时,阳光洒满纪念馆前的纪念碑,师生们合影留念,将这份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心中。

实践团于沧源县参观班洪抗英纪念馆

二、从口岸村寨到青春田野——边疆生长的振兴密码

在沧源的土地上,不同的坐标书写着同一种振兴故事——永和口岸的跨境温情、翁丁村的文化新生、秋珀庄园的青春选择,共同勾勒出这座边境县城在开放与传承中蓬勃生长的模样。

在沧源县永和口岸,团队成员了解到该口岸同时承担了跨境物流、边民互市、通关服务三个职能。在口岸商贸服务中心,团队成员亲眼见到了智慧化口岸如何运转;来自佤邦的货车司机与边检人员口音并无差异,相熟的人还能聊上几句家常;佤邦的救护车通过便捷的报备手续就能送往沧源县,病人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燥热天气下,正在施工建设的边民互市查验货场如火如荼。“一山两国,一碑两国,共拜一座山,共饮一江水”的具象化此刻展现在眼前。

实践团于沧源县参观永和口岸

实践团于沧源县了解永和园区发展规划建设

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在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肖文军的介绍下,实践团得知古老的村落通过探索建立“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保证了每户村民人人有工做,个个享发展红利。

实践团于沧源县参观学习翁丁村乡村振兴情况

咖啡是沧源县重点打造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秋珀庄园咖啡种植基地,山坡上一排排咖啡树整齐生长,青绿的果子缀满枝头,实践团也见到了青春的另一种可能性。咖啡地管理人同团队成员交流了他大学毕业后如何跳出传统就业思维,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咖啡种植业,最终拿下“冠军豆”的心路历程。团队成员们意识到不是只有在高楼大厦写字间才有美好的未来,无论是扎根边疆还是建设家乡,都是青春注脚的精彩诠释。

实践团于沧源县参观秋珀庄园咖啡种植基地

耿马与镇康

戍边人的热血与跨境的温度

一、从铁轨丰碑到青春哨卡——戍边精神的代际传承

滇缅铁路遗址博物馆的玻璃柜里,锈迹斑斑的铁轨残片沉默却震耳。团队走进滇缅铁路遗址博物馆,聆听那段被战火中断的跨国铁路故事。军赛边境检查站的青年民警,正用青春续写着这份坚守。平均年龄28岁的他们,在40℃高温里裹着警服查验车辆,汗水顺着帽檐滴成线,却没人肯退到阴凉处。“前辈用镐头守土,我们用警徽护边”,年轻干警抹了把汗笑道,眼里的光比烈日更亮。

实践团于耿马县孟定镇参观中缅铁路遗址

前往芒卡通道途中,团队走访了边防检查站营地。昔日的荒山已被干警们亲手改造成花树环绕、鱼鸭成群的生活区,轻松氛围下藏着不为人知的紧绷 —— 这里每一寸安宁,都系着边境防线的安危。烈日当空,哨卡执勤的警员正仔细查验出入境人员证件与来往车辆。体感超40度的高温下,他们如移动的防御堡垒,将危险牢牢阻隔在国门之外。工作间隙,与团队成员年纪相仿的青年干警挥手致意,口罩与警服遮挡不住那份炽热的青春热血,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边境安宁的背后,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尊敬,每一滴汗水都承载责任。

实践团参观某边检站营地

实践团于耿马县参观军赛边境检查站

沿着蜿蜒山路,实践团队抵达镇康戍边馆。讲解员讲述镇康戍边斗争史、禁毒英烈事迹和乡村振兴成果,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背后,是无数戍边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国门安宁的真实写照。庄严肃穆的展馆,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边疆的真实含义。

实践团参观镇康戍边馆

二、从车间缝线到口岸车流—— 跨境情谊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队抵达孟定清水河口岸新国门,实地了解出入境流程,近距离感受跨境物流,见证“南向通道”畅通带来的经济活力与区域联通。在与临沧边合管委会座谈时,负责人提到“民心先行、企业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正是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口岸经济带持续壮大的内在动力。团队成员感慨:边境发展不仅靠政策落实,更靠一线守护者和企业、民众的实践。

实践团于清水河口岸与临沧边合区管委会展开专题座谈

实践团于耿马县孟定镇参观清水河口岸

在镇康县龙源鞋业公司,团队成员们与缅籍务工人员交流,听他们讲述远离家乡来此务工的故事。一位缅籍阿姨笑着说,虽然每天工作九小时,但能养家糊口,就觉得辛苦也值得。劳作的汗水与满足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深厚的人文联系和务实合作的温度。

实践团于镇康县参观龙源鞋业缅籍劳工作业

实践团与镇康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座谈,了解中缅文化交流、边民互市和跨境劳工现状,聆听边境治理与民生保障背后的努力与挑战。座谈后,团队前往南伞口岸体验出入境流程,随后抵达122界碑,感受国门线的庄严与神圣,心中油然而生对守护者的敬意与对边疆安全稳定的珍惜。 一位团队成员回忆:“当我站在界碑前,心里忽然明白,边境不仅是地图中的线条,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青春和信念。

实践团于镇康县与相关部门展开专题座谈

实践团于镇康县参观南伞口岸建设

行万里路,践报国志。七天的实地走访,团队从城市走到村庄,从永和口岸的智慧通关到翁丁村的文化传承,从秋珀庄园的青春创业到戍边哨卡的热血坚守,沿着国门线看见了边疆的变化,也体会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在这里落地生根。万里征途上,云大青年用双脚丈量这片热土,用眼睛记录发展与烟火,用耳朵倾听故事与笑声,也在心里悄悄种下“青春与家国同行”的种子。

实践团于镇康县南伞口岸与122号界桩合影